从俄罗斯解密档案看毛泽东家事(4)
1910年,毛泽东要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戊戌维新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在湘乡、湘潭、浏阳三县颇有名气。在这里读书的几乎全是富家子弟。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陈赓和谭政也曾在这里就读。陈赓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陈益怀曾为湘军将领。谭政则生于湖南湘乡县楠竹山村一个绅商家庭。这使家境“长期是贫农阶级”的毛顺生,无力同时供养两个儿子读书。
东山学堂是毛泽东走出乡关,走向社会的起点。14岁的毛泽民从此挑起了种田持家的重担。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成了家里的壮劳力。他和父亲一起下地种田,还经常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走好远的路去送米。他不仅农活儿做得好,喂牛、养鱼、碾米、砍柴、打桐油,都是行家里手。
1913年,毛泽民和湘乡县团田区刘家湾与他同岁女子王淑兰完婚。17岁的他,便从父亲手中接过种田理家的重担。父亲外出经商,种田持家就全靠这对小夫妻,只有农忙时才请雇工帮忙。父亲自私刻薄,毛泽民宽怀大度。每当家里要请月工,只要毛泽民一招呼,谁都愿意来帮工,一是他给帮工吃得好,不仅有肉,还能吃到他家鱼塘里的新鲜鱼;二是他会当天付工钱,从来不拖欠。毛泽民还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精打细算的生财之道。他除了自己养猪、养牛,还买来小猪、小牛让别家喂养。猪、牛养大以后,再由他拿去卖,付给别家“毛义顺堂”的纸票。别家拿着他家的纸票,可以在附近的商号换些粮油、食盐或日用品。
眼见着泽民从少年起就像成年人一样辛苦劳作,母亲心里很舍不得。有一次,她与邻居家奶奶聊家常时,就心疼地说:“润之、润菊都不在家,润莲一个人,要种田,要喂鱼,要砍柴,里里外外的活儿都是他一个人干,他从小受了不少累,吃了不少苦啊!可他父亲在外面做买卖,就不了解这些事情。”
1915年至1918年,由于商业顺利,毛顺生不仅赎回了祖上典出去的全部田产,又买进叔父家7亩水田,家里的田产增加到22亩。他手中的资本也逐渐滚到两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令人羡慕的小财东了。当年分家时,上屋场只有5间半茅草房。手中有了富余钱,毛顺生便想到改善家庭的居住条件。他将老屋的茅草屋顶换上青瓦,又先后为儿子们建造了居室,还扩出农具室、碓屋、牛栏、柴房等,一共13间半房屋。
应该说,毛家真正走向富裕,是毛泽民与父亲毛顺生共同劳作和经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