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解密档案看毛泽东家事(3)
在毛泽民本人的《个人简历》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父亲务农兼经乡村贩卖商,是一个善于用改良方法的剥削者,因此,使家庭由贫农、中农到富农,但达到富农地位仅二三年,父母同年去世,家庭因之解散。
从这些档案材料不难看出:毛家祖上是贫农;在1900年以前,即毛顺生30岁以前,完全靠种田来养家糊口;在此之后,他除了种田外,还兼做贩卖粮食之类的买卖,家庭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负债;只是在1915年至1918年,由于商业顺利,毛家才走上富裕之路,生活变得殷实起来。
应该说,毛顺生是个聪明、勤劳,潜在“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新型农民。然而,他的“发迹”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1887年,17岁的毛顺生开始当家理事。他在接过祖上分得的田产和屋产时,也接过了家庭债务和生活重担。毛顺生的父亲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种田人,一生劳碌,不仅未能发家致富,反倒欠下不少债务,不得不把祖上分得的一些田产典给别人,家里只剩下六七亩田。毛顺生起早贪黑拼命地苦干,家境不但没有改善,欠账反倒越来越多。为了躲债,他不得不狠下心来,外出参加了湘军。
一年多的军旅生涯,毛顺生虽然未能混上一官半职,却因闯荡世界,开阔了眼界。
与勤劳厚道的祖辈不同的是,毛顺生念过几年私塾,善于经营家务。他将自己家剩余的稻谷,以及买进乡亲们的稻谷,碾成米,挑到银田寺或湘潭的米市去卖,既赚了加工费,又赚了地域差价。开始,毛顺生贩运谷米是小批量的,后来得到妻子文七妹娘家的贷款帮助,便成批地购进稻谷,加工销售。此外,他还做起贩猪和贩卖耕牛的生意。
随着手中的资金逐渐增多,毛顺生开始寻找新的赚钱方法。他先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又与“祥顺和”、“彭厚锡堂”等店铺建立了商务往来。为了流通方便,他自己还印制了取号“毛义顺堂”的纸票作周转,同时也使用湘乡大平坳一家大商号“济春堂”的纸票。
在此期间,1893年12月26日,毛顺生的大儿子毛泽东降生了,接着,1896年4月3日,他的二儿子毛泽民也来到人世。孩子们开始懂事时,正是毛顺生从耕作转向贩商的过程。在毛顺生看来,只有劳动才能致富。他雇了一个长工,还让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都到田里去干活儿。
当孩子们刚刚学会几个字,毛顺生就让他们给家里记账,学习打算盘。他像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孩子们闲着。他又是个很吝啬的人,给孩子们吃最粗劣的饭食,甚至不给一文零花钱。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