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按遗愿杭州安葬 因毛泽东家喻户晓(7)
从1940年冬到1941年夏,经中共燕京地下组织安排,由侯仁之具体联系,从燕京大学挑选了3批共10多个学生分赴敌后根据地。
无论是去大后方还是去敌后根据地的燕京学子,如侯仁之所言,“他们离校后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在抗日救亡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其中当然有夏仁德的功劳。
最让燕京学子不能忘怀的,是1941年12月8日夏仁德非同寻常的举动。
那天早上,当教务处职员赶到适楼二楼的教室宣布下课时,正在这间教室的三八班学生赵凤章没有跟大家一样按要求到大礼堂开会,而是马上跟地下组织联系,收回一批“***”和文件,准备销毁。回到宿舍,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大惊失色。原来,赵凤章曾将整整一个柳条箱的“民先队”内部资料交由夏仁德保管。现在日军占领燕园,很可能掘地三尺,一旦从夏仁德家里搜出那个柳条箱,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凤章急忙从宿舍三楼下到一楼,却被传达室的工友迎面拦住。“赵先生,你的电话。”赵凤章不耐烦地接过话筒,话筒里传来夏仁德的声音!夏仁德单刀直入:“你的东西我可以烧掉吗?”赵凤章赶紧用英语说:“当然可以。我正要去你府上把它们拿回来呢。”“这么多东西,你怎么好拿走?不如我直接烧掉算了。”
柳条箱里的资料付之一炬,赵凤章等一干学子安然无恙,夏仁德却为此付出了代价——那天早上夏仁德本来计划和另外两个外籍教授去敌后根据地。但他想到那个柳条箱,便留了下来——在帮助被日军赶出校园的女生运送行李途中,夏仁德被日军认了出来,随即被捕。
1950年8月,不幸背负特嫌恶名的夏仁德,黯然返回美国。
中美恢复邦交后的1973年,望穿双眼而始终不肯死心的夏仁德,终于等来中国的大红请柬。这年五一节,夏仁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参加了宴会。访华的最后一天,他对儿子亨利说:“就是我现在死的话,也可以瞑目了。”
林迈可:筹措抗战物资
如果说夏仁德为抗战中国输送人才居功至伟,那么燕大英籍教授林迈可对抗战中国的贡献,则主要在于战争物资的输送。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时,林迈可刚从牛津毕业一年,他与白求恩同船赴华,奉派前往燕大,帮助实施牛津试行的新式教学制度——导师制,到燕大后,林迈可住进临湖轩司徒雷登寓所。他选收了8名导师制学生,其中惟一的女生李效黎,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来华途中,林迈可与白求恩约定,将来在华北根据地重逢。林迈可很快兑现了这个诺言,于1938年夏首次进入晋察冀根据地,与白求恩欢聚。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根据地战争物资的短缺。于是频繁往返于上海、香港、重庆之间,设法为根据地代购战争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