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闻听儿子毛岸英牺牲说的第一句话内情!(2)
白发人送黑发人,岸英走得太早了,他只有二十八岁,结婚才刚满一年。回想起来也非常凑巧,当年毛泽东去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时,也是岸英这个年龄--二十八岁,也是刚结婚一年。
父子两代同样在这种状况下身临险境,父亲则死里逃生,而他的儿子却壮烈牺牲了。 毛泽东是人民爱戴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有着同常人一样的舐犊之情。他年近花甲,那正是含饴弄孙的年纪。毛泽东凝望着窗外那早已萧条的柳枝,轻轻苦吟着《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件事先不要对思齐讲,晚点,尽量晚点......唉,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经得住这沉痛的悲伤哟!"毛泽东眼圈又红了起来,他要独自承担生离死别的丧子之痛。
毛泽东洗完脸,刚刚恢复平常公开场合所表现的那种庄严神态,刘思齐就到了。她一进门,便兴奋地讲起了志愿军就要打过三八线,汉城很快就要解放了。
讲着讲着,刘思齐忽然发觉毛泽东听得心不在焉,再仔细一瞧,毛泽东的眼圈有点红,于是担心地问:"爸爸,您不舒服?您要保重身体啊!" "我的娃,我很好呢!"毛泽东按住心头的伤痛,含混地说,"你也要注意身体,岸英不在,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
刘思齐没有听出也不可能听出毛泽东的弦外之音,佯装生气地说:"岸英去了这么长时间,也不来个信,真把人给急死了!" "你不是说他来过信吗?"
"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 "想必他这次出差任务很重,工作太忙,或是事情太保密,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毛泽东几乎以恳求的口吻对自己的儿媳说,"思齐,你答应我,岸英不来信,爸爸不着急,你也别着急,行吗?" "我听爸爸的!"懂事的儿媳轻轻点了点头。
"娃呀,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啊!"毛泽东那已经变得稀疏的眉毛有点颤抖,"早年闹革命,我和你开慧妈妈也经常分别,我还写过一首词表达我当时的离情别绪,词中有这样几句--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似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毛泽东停顿了一会儿,接着回忆道:"一九二七年秋天,我们最后一次分别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那是在板仓的一个早晨,岸英和岸青还在睡觉,太阳还没出山,田垄里有雾。她送了我一程又一程,我说很快就会见面的,要她回去,可她就是不肯。
最后她站在田埂上两眼盯着我一步一步地走开,直到浓雾遮住了她的视线。此后我们谁也没有收到过对方的来信,互不了解情况,三年后却传来了她不幸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