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美国历史评论》的中国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澳门 的先后回归、经济领域与国际标准的进一步接轨,所有这些变革都毫无疑问地引起了世 界的广泛关注。与各国的*家、战略家一样,历史学家也对中国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 情。为弄清近十年来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所呈现的主要脉络,本文特别选择了《美 国历史评论》在此期间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章作为考察对象。笔者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有 三。其一,《美国历史评论》是美国历史协会的“机关刊物”,既代表了美国历史学的 最高水平,也是美国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其二,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20 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历史评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显著上升,每年均有一两篇相关文 章刊载其上,几乎与该杂志对欧洲的关注程度相当。第三,历史学家是美国社会中一个 较大的学术群体,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至少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人的中国观。笔 者考察了1990—2000年间《美国历史评论》所发表的中国问题文章。这些文章几乎一致 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左右着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对外 交往。本文拟按照中国研究文章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从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的世 界地位问题、中国的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论述美国历史学家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 研究中国近现代问题的。
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
民族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自此以后, 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就从未停止过。尽管如此,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不外乎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第一,民族主义必须以具体的民族国家为奋斗目标或存在基础;第二,国家 成员拥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历史传统、甚至共同的语言是民族主义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 本保证;第三,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政府是国家民众尽忠的对象。简言之,民族主义建 立于特定区域内的民众拥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历史传统和民族语言基础之上,以建立或 者捍卫主权国家为首要目标。当今世e,Militarism,and Imperialism[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1(3).
[6]Wm.Roger Louis.Hong Kong:The Critical Phase,1945-1949[J].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1997(3).
[7]Merle Goldman.Restarting Chinese History[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0(1).
[8]Susan Mann.The Male B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J].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2000(4).http://www.historycooperative.com/journals/ahr/105 .5/.
[9]Adrian Davis.Fraternity and Fratricide in Late Imperial China[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0(4).http://www.historycooperative.com/journals/ahr/105.5/.
[10]Lee McIsaac.‘Righteous Fraternities’and Honorable Men:SwornBrotherhoods in Wartime Chongqing[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0(4).http://www.historycooperative.com/journals/ahr/105.5/.
[11]Norman Kutcher.The Fifth Relationship:Dangerous Friendships in theConfucian Context[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0(4).http://
【责任编辑】w.historycooperative.com/journals/ahr/105.5/.
[12]“China and the World,”The Atlantic Online,24 May 2000.http://www.theatlantic.com/
[13]Robert N.Bellah.Habits of the Heart: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American Lif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14]Bryce Traister.Academic Viagra:The Rise of American Masculinity Studies [J].American Quarterly.2000(2).
(资料来源:《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中华文史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