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之斗士――菲亚特CR.32“箭”战斗机(3)
CR.32ter,M.M.3420-3569,两批次生产 150 架,上图为 M.M.3447 号

CR.32quater,M.M.3892-3961,4043-4192,4209-4245,4465-4494,4618-4667,5 批共 337 架。图中为 M.M.3958 号。其实,从外观上,各型非常难以区别,因为大部分 bis 的翼上 7.7 机枪后来被拆除,而在射击瞄准具上的小差异也经常被改来改去而无法作为辨别依据,也许只有看尾翼部位标明的型别和生产系列,机号才能正确识别
第一系列 50 架飞机(机号 M.M.2589-2638)于 1934 年 3 月至 8 月生产。在转为生产武器更强的 CR.32bis 前共生产了 282 架 CR.32。CR.32bis 保留了机鼻的两挺 12.7 毫米萨法特机枪并增加了两挺 7.7 毫米萨法特机枪――每侧下机翼的上表面整流罩内各一挺,在螺旋桨旋转范围外射击。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外,CR.32bis 配备了一台升级了的菲亚特 A.30 Rabis 发动机。尽管功率有所增加,但机翼机枪和弹药导致的重量增加损害了 CR.32 的机动性和速度。使在西班牙已经受到波利卡尔波夫的伊 15 严重挑战的 CR.32 处境更糟,因此稍后除作为战斗轰炸机的 CR.32 bis 外,都拆除了机翼机枪。CR.32bis 的生产开始于 1936 年,产量 283 架。许多飞机出口到奥地利、中国(应该是第一系列的飞机)、匈牙利、巴拉圭和西班牙。
CR.32bis 于 1937 年 7 月停产,因为推出了改进的 CR.32ter 型。在西班牙的战斗经验使许多飞行员相信两挺机身安装的 12.7 毫米机枪的火力就足够了。CR.32ter 战斗机回到早先的两挺机枪的布局且起落架略有改进。一些后期生产的飞机还在机身下增加了两个挂点,可以挂 12 颗 5 磅(2.3 千克)、2 颗 100 磅(45.4 千克)或 1 颗 200 磅(90.7 千克)炸弹。在 1937 年 12 月生产线关闭前共生产了 150 架 CR.32ter。
菲亚特 CR.32quater 型战斗机是 CR.32 系列的最终型别。该型机保留了 CR.32ter 的武器和挂弹能力,在起落架、射击瞄准具和座舱仪表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到 1939 年秋停产意大利共生产了 337 架 CR.32quater。少量出口到巴拉圭和委内瑞拉。在西班牙,伊斯巴诺-斯维萨(Hispano-Suiza)公司按许可证生产了 100 架,称 HA-132-L“奇利”。西班牙造的飞机――一些改装成双座教练型――一直服役到 1953 年。所有各型 CR.32 的总产量达到 1,152 架。
装备无线电的 CR.32,少量 CR.32 战斗机在上机翼中央整流罩的前端装上了类似风车驱动(实际是利用飞行时的迎面风)的发电机,用于为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提供动力,桅状天线则在上机翼的中间位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动性,菲亚特公司又开发了 CR.33。该机以 CR.32bis 为基础,于 1937 年首飞。CR.33 装一台 700 马力的菲亚特 A.30R.C.35 发动机和一副三叶螺旋桨。该机的起落架也做了改进,并保留了 CR.32bis 的两挺机翼上的 7.7 毫米机枪。CR.33 的最大速度为 262 英里/小时(421.6 公里/小时),航程 435 英里(700 公里)。尽管 CR.33 的性能显著提高,但意大利空军更倾向于菲亚特 G.50 单翼战斗机。只制造了几架 CR.33,没有一架进入作战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