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中国科技飞跃 美国惊呼20年内会被赶上(8)
解说:事实上,中国科学院的资源考察,可以追溯到建院之初,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综合考察的规模尤其庞大,每年都有五到十个大型考察队,同时在野外工作,这种规模在中外科学史上都是少有的。
提起科学院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人们不能不缅怀竺可桢,是他领导并亲自参加了综合考察工作,并建立起了一支前赴后继的考察队伍。
竺安:他考察的时候是随时随地做记录的,比如像这个是1961年的6月3号的日记,那么他这里面呢,就是说,过几分钟,到了什么地方,走了多少路,海拔是多少,他都有记录。每隔几分钟啊,十几分钟,二十分钟,他就要记录一次。那么这个记录,他不可能是车停下来记录,他坐在吉普车上很颠簸的情况下,所以这个字呢就写得非常难看。我想这一年,他是71岁,一个71岁的老科学家,坐在吉普车上这么颠簸的情况下,还是老是要做记录。
解说:1960(1965)年9月17日,上海生化所的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上海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北大化学系的季爱雪、邢其毅等,通过合作实验,人工合成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
何亮亮: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发展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美国科学史专家普赖斯,在1963年发表的《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惊呼,或许在下一个10年或者两个10年内,中国就会与我们势均力敌,中国的科学人力正以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着。作为中国科技的国家队,科学院在黄金十年的发展奇迹,完全可以在这番话里得到印证。遗憾的是,普赖斯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华夏,中国的科学事业又一次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