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尼亚保卫战: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
1941年4月30日凌晨,当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皇家空军第4航空训练学校的学员被紧急战斗警报惊醒时,惊慌失措的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的数天内,他们将成为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人。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最后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他们保卫了英国的石油供应,希特勒幻想的“反英圣战”就此化作泡影。
1941年4月30日,凌晨2点,正是夜阑人静静谧安眠的时候,英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外交官却被窗外的喇叭声吵醒。他赶到窗口一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驻扎在拉希德兵营的伊拉克军车正驶出驻地,朝沙漠方向的哈巴尼亚基地(habbaniya)开去--那里是英国皇家空军第4航空训练学校所在地。
大使马上通过无线电联系哈巴尼亚基地司令兼第4航校校长哈里·乔治·斯玛特。斯玛特闻报,立刻拉响了紧急战斗警报。基地学员、教官及后勤人员从梦中被吵醒,有的惊恐万分,有的还是睡眼惺忪,完全不知所措,整个基地乱成一锅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此后数天里,他们将成为决定大英帝国命运的人,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也被史学界称为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
希特勒错失良机
这场战事的根源是石油。1927年,英国结束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委任统治”,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伊拉克王国,但考虑到盛产石油的伊拉克地处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咽喉,英国仍在当地保留大量驻军,比如在哈巴尼亚基地就驻扎有皇家空军的战机和一定数量的飞行员。然而,英国用霸权支配中东事务,特别是怂恿犹太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激起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众多伊斯兰国家的愤怒,这种情绪又为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情报机关所利用。
在德国间谍弗郎茨·维曼-拉姆魁特的一手策划下,1941年4月3日,仇英的伊拉克大贵族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政变,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国防政府。盖拉尼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军事手段把所有英国人赶出中东。为表示效忠纳粹的诚意,盖拉尼允诺德国人可以无条件使用伊拉克军事设施,于是希特勒命令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尽快拿出从“非洲军团”中抽兵进军伊拉克的计划。但德军参谋们对这一疯狂的想法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仅一个师前往伊拉克作战,很可能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况且北非战事正酣,抽调人马非明智之举。对于军方的反对,希特勒倒没坚持己见,因为他正忙着策划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希特勒表示可让隆美尔打到苏伊士运河后,再相机向伊拉克进发。这一变故使希特勒丧失了掐断英国“战争血液”--石油供应的绝佳时机,而且这个机会再也不会降临到纳粹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