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阅兵的若干历史细节(3)
周 九·二
最终,中共中央采纳周恩来的意见,将阅兵式地点定在天安门。
●阅兵分列式是按海、陆、空的顺序,海军方队率先出场,这与以后历次国庆阅兵都不同
1949年10月1日下午4点35分,开国大典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声中,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来自安东海军学校与华东军区海军的两个方队:海军军官方队和水兵方队昂首率先走过天安门,代表着新中国最早的海军。他们当中许多是“重庆”与“灵甫”两舰起义的官兵。当他们通过天安门主席台时,广场上顿时群情激昂、欢声雷动。这不仅因为海军是人民军队新出现的军种,也是因为海军的服装特别--以蓝白色为基调,与草绿色的陆军服装明显不同;大檐帽、水兵帽、飘带、披肩更是海军特有的。
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按海、陆、空的出场顺序。当时的习惯叫法是“海陆空军”,如“海陆空军大元帅”.而1950年以后,在天安门举行的历次国庆阅兵式,都是按陆、海、空的顺序。
●30岁出头的年轻师长、政委担任步兵方队领队,受阅步兵统一使用日本造“三八大盖”步枪
水兵方队之后是陆军的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诸方队。担任步兵方队领队的是两位“老”红军--32岁的步兵199师师长李水清和他的搭档、年仅30岁的师政委李布德。30岁出头当师长,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战争造就人才,他俩十三四岁就参加红军,身经百战,功勋卓着,1955年都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
据说李水清将军是影片《打击侵略者》中志愿军李军长的原型。李将军回忆说:“开国大典头天晚上,我与两千多名受阅官兵几乎一夜无眠,崭新的军装整了又整,手中的武器擦了又擦,许多人还用鸡油擦拭枪械钢盔,使锃亮的装备更显威武。”
因为当时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大多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所以战士手中的枪械五花八门,严重影响受阅时的持枪动作,也有碍观瞻。为了整齐划一,阅兵指挥部规定,受阅部队统一使用“三八大盖”(日本制造,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由于枪身上有一防尘盖板,故称“三八大盖”)。●阅兵方案中本来没有安排空军参加,开国大典前一个月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之日“空军也要出动”
当战车师进至天安门广场时,新中国空军分别以双机、三机编队,一批批接连飞临上空。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1949年9月1日,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传达中央关于开国大典阅兵的指示时说:“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队以外,空军也要出动。”本来,阅兵指挥部报给中央的阅兵方案中没有安排空军参加。但是在8月中旬情况有了变化,人民军队的第一个飞行中队已经在北平组建了,通过半个多月的试飞、训练,已经完全具备了升空作战能力。8月下旬的一天,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听取关于北平安全的汇报时,突然向在座的空军代表提出:你们能不能够组织一个飞行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当时军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长肯定地答复:可以组织一个小队,小一点的,大队也组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