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下一个奇怪命令“挽救”了敌军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希特勒一个奇怪的命令,使得处在德军包围圈中的30多万英法联军得以突围。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个命令?

敦刻尔克大撤退马骏细解二战谜中谜在法国北部诺尔省濒临多佛尔海峡,有一座海港城市,名叫敦刻尔克(dunkirk)。公元4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7世纪时,有传教士在此建圣埃卢瓦教堂,敦刻尔克名字的来历就是比利时的佛兰芒语“沙滩”(dunk)和“教堂”(kerk)构成,意为沙滩上的教堂。1067年,这里发展成为一个小市镇,正式命名为敦刻尔克。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总是遭受战火蹂躏。中世纪时,其曾经6次被围攻劫掠。16—17世纪,随着欧洲战争密度的频繁加剧,这里更是成为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冲突的中心,直到1662年,敦刻尔克才正式归属于法国。然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所有战争,都没有1940年夏季的敦刻尔克战役更富有戏剧性——这次过去67年的作战行动,给历史留下了难解之谜。

暮春开始的“镰刀收割”

1939年9月1日,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掩护着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波兰实施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闪电战”,并迅速占领了波兰。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在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的畏惧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进攻,以强迫法国求和。

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作战代号叫“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将德军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其主要任务是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

这个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西欧的“施里芬计划”比较相似。所不同的是,“黄色方案”是计划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不断骚扰和封锁英国本土,迫使英国求和;而“施里芬计划”则是占领英吉利海峡后,实施大迂回,在巴黎以南折向东方,以围歼法军主力,迅速摧毁法国的武装力量。

希特勒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认为按照老路子作战,难以达成突然性。于是,他要求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但是,遭到陆军参谋部的反对。正在这时,发生了“梅克林事件”。

1940年1月10日,德军空降部队司令施图登特派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大雾,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尽管赖因贝格将方案焚烧了,但是比利时士兵还是将一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9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