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刺刀上的赞美诗:希特勒统治下的“诗歌战”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33年1月30日,德国政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位出身贫寒的下岗画家、退伍军人,在这个注重门第和阀阅的国家里,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当这位天才的煽动家,在德国议会大厦激动地发表着类似“德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时,整个德国并不知道,历史正在进入一场长达12年的亢奋高潮,并在最后迎来致命的终结。

曾经受人欺凌的德意志,在希特勒那钢铁意志的率领下,开始在意志、心志乃至旗帜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大炼钢铁”:在那钢制的古罗马大纛下,复活了那曾经战无不胜的古罗马帝国的军礼,德国人在伸直了手臂的同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腰杆也伸直了。

这个曾经诞生过海涅、歌德等伟大诗人的民族,开始把钢铁浇铸进了诗歌之中。第三帝国用自己的刺刀尖,高高地挑起自我讴歌的赞美诗……

文化大扫荡

在“新生”的德意志领导人眼中,以往的一切充满了“封、资、修”,必须进行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化“大扫荡”(s?uberung),对公众生活进行“政治解毒”。

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中译一般为纳粹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在进行种族纯净化的同时, “一体化”(gleichschaltung)运动也开始荡涤文化领域。文学被理直气壮地定位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 “政治写作、阶级写作和专制写作” 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纳粹党的效率相当地高:从作家、出版商到书商、图书馆员等,每个环节都迅速地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文学作品的创作、流通,也如同军火一般,受到了严格的监管。不符合主旋律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被作为“堕落、反动”的精神污染而清除。焚书运动和***“黑名单”,则确保了国家公民们,尤其是青少年们不被污染。

波恩大学的文学博士戈培尔(paul joseph g?bbels),一位犹太教授的高足,作为党的“才子”兼忠诚战士,在帝国宣传部(reichsminister für volksaufkl?rung und propaganda)建立了文化协会(reichskulturkammer),以便团结、带领、教育和改造文化领域的精英们,把他们“统一到帝国的领导下,赋予他们统一的方向” 。戈培尔认为,“宣传者的背后应该竖着一把剑”。到1938年底,纳粹党共将84批、约5000名不听话的科技和文化界人士驱逐出国。这些背井离乡者是幸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7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