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富足一无所有装作穷乏广有财物
常有人问我:“我要如何赚更多钱以清偿债务与投资?”答案其实并不常见:少花钱、因必要而花费、勿因想要而花费、学习节俭度日。
老实说,这并非美国既有文化,我们是追求立即满足的民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如何得到、并希望即刻得到,这种心态自婴儿潮世代起相当普遍。我并不是要说教,我自己的人生中,大半时间都拥有信用卡,也抱持这种态度,正因为多数人如此,才让信用卡产业成长飞快。
但因节俭致富者多如繁星,若知道有些富人平日多么节约,更会让许多人意外不已。
※起步最难※
年轻时,你的年薪只有一万五千美元,你或许相信只要换个更高薪的工作,就能够开始存钱;后来得到更高薪水后,你的积蓄变多了吗?没有,你买下一辆可靠的轿车,还说服自己是因为避免交通事故赔上工作才会买车,这个理由听来还算合理。
现在你的年薪增加至二万五千美元,虽然薪资提高,但因为车贷以及和朋友出游的娱乐费,让你也没有余钱可储蓄。这也没关系,反正你知道不久的将来还会加薪,你告诉自己,到时候就能开始为未来储蓄了,没问题,你还很年轻。
因为你全心投入工作,让你如预期般升官,恭喜!现在年薪涨到四万美元,薪水增加了这么多,肯定能让你有些钱为未来做准备;正值此刻,你遇见了梦中情人,她如此完美,故你们决定在来年夏天完婚。
与她谈恋爱或许得花大钱,但一切都很值得,你希望带她去高级餐厅、演奏会及享受生活中各种美好事物。两人平常都努力工作,当然值得有些娱乐,你心里想:“若只懂工作不玩乐……”
现在你结婚了,要买下人生中第一间房子,当然房子也得要家具,不久后还需要一辆大一些的车载孩子。
各位应该明白故事之后将如何发展,我们能轻松依照这个逻辑,细数人生各种变化,一路到退休那一天。我也是过来人,我曾看着薪水节节高升,但总能找到不储蓄的好理由。我向各位保证,每当薪水增加,都会出现新的需求,包括华屋、好车、度假、乡村俱乐部会员证、新衣、美食、私立学校、旅游,还有数千种欲望都得花钱,既然感觉还可负担,有何不可?
※不储蓄的理由※
不储蓄的现象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于人生每个阶段中,都会有愈来愈多事需要用钱,但还有另一股强大、充满暗示与操控的力量,不断吸引我们花费更多钱、追求更多愉悦。
这股力量名叫:“麦迪逊大道”。若各位不清楚,无数吸引我们花钱的广告都源自于此,这些人无比聪明,非常了解人类行为,甚至能教弗罗伊德与荣格关于人心的几件事,换言之,他们知道如何让我们掏钱购买不需要、不想要、无力负担、甚至是质不如价的事物;这些人是情绪反应的高手,一出手便能成功,让我们照着他们的意志行动。
这些营销专家极具天分,能“帮助”我们了解,如果我们拥有○○后,日子会多么快乐;如果我们买下○○后,生活会变得多好;如果我们决定○○后,会有多少人喜欢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后,将会变得多成功,各位应该明白我的意思,若你以为自己能够避开这些讯息,也许是在自欺欺人,每年商人砸下数十亿美元做广告,若没有效果,制造商不会花这些钱,肯定有人听信这些广告台词。
多项研究显示,今日消费者一天最多接触到三千项广告讯息,保守估计,我们一天也收到八百五十则至一千则讯息,无论实际数字为何,我们每天都受到各种产品的讯息轰炸,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电子邮件、广告牌、信件等,难怪一切已经像是自然反应。
寅吃卯粮的另一项问题,在于自身对金钱的态度,许多人相信金钱能买到快乐,这句话说出口觉得很疯狂,一般人也都否认自己有这种心态,但行为却泄了底。
我们为何时常落入这个圈套?因为生活很困难,我们总希望成为广告里快乐、健康、苗条、美丽的人物,他们看起来生活一切完美,谁不希望和他们一样?为什么在广告之中,从没见到主角过胖、因长时间工作而黑眼圈沉重、为金钱苦恼而夜不成眠?
除此之外,无论对错,我们总相信自己应该得到各种更美好的事物,我们努力工作,本来就应该获得一些快乐,这一点我都非常同意,但只有些差异。
过去我很“富有”时,总会购买最昂贵的产品,包括电视、汽车、房屋、美食、衣着、珠宝、家具皆然,各位应可想见,我成为愚蠢且虚荣概念下的俘虏,以为高价格就等于高质量,以为制造商肯定是因高质量而索取高价格,我当时真是愚蠢。
接下来是几项个人经验。
以饮食为例,我过去常流连高档餐馆,以往我前脚才踏进门,餐厅经理便已认出我这位熟客,犹如模特儿般的美丽女侍会领着我和客人,前往位置绝佳的桌位,入桌后,她会优雅地打开丹宁餐巾,铺在我们的大腿上;食物上桌时,每位服务生端着一盘佳肴,全都一起上菜,他们再起身祝我们“用餐愉快”,这种场面最能满足我的自我价值。
现在看来一切有些夸张,但我当时的确觉得很酷,然而无论酷与否,那都很浪费金钱。我的经验是:不管是花五美元吃快餐,或是在高贵餐厅花一百美元用餐,饱足感都相同。意义很明显了,对吧?
请容我解释,我并非主张你不该享受人生,亦非阻止你花钱在有价值的事物上,只是该调整一下你的消费模式,也思考这对未来的影响,请记住,高价格不一定代表高质量。请让我提供各位几个与百货业有关的例子。
首先,永远记得使用折扣卡。就我所知,这些卡皆可免费取得,还可从中省下许多钱,百货超市也常推出红标折扣商品,都能帮助你节约,若你每次购物时,都未曾使用这些卡片,等于把钱扔进垃圾桶里,道理就这么简单。
除了使用折扣卡之外,也一定要记得留意当地报纸上的折价券,先前大方帮助我收集信息的店经理表示,只要合并使用折价券与折扣卡,消费者最高能得到原价的二折,二折!
店经理也建议消费者,与其选择一般品牌,不如考虑商家自有品牌,两者通常质量相似,也常由一般品牌的制造商生产,差别只有换成自有品牌包装,但总是比较便宜。这些原则很简单,如果各位开口,店家也很愿意协助,一切或许难以置信,但各位确实可从中省下许多钱。
我无意建议各位放弃购买各种需要、甚至想要的产品,只希望各位了解只要聪明消费,就能省下许多钱,转而用来偿债或投资。
※放下无谓自尊※
我曾听有些人说,他们若在沃尔玛百货等平价商店购物或使用折价券,总觉得旁人视他们为贫民或贪小便宜,你应该立刻抛开这种情绪,因为多数富人会认为你很聪明,他们自己平常也这么做。有些人觉得消费俭约是自贬身价,但这种心态只会让商家更开心,因为他们大可以拿出各种诱人折扣,但很多人仍会为自尊而不愿善用节约之道。
别只听信我的说法,若你需要更多节约动机,请阅读史月利与唐可的著作《邻家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以下是书中几段话:“节约的相反是浪费,浪费的生活方式充满奢侈花费与过度消费,节约是累积财富的基石。”
作者在书中还有另一段话:“财富不只是毕生辛勤、奋斗、规划与自制而已,百万富翁懂得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也因此维持富裕生活。”
各位掌控重点了吗?若愿意重新检讨消费习惯,并扬弃部分自尊,就能落实真正富人的生活习惯,但很多人却坚持打肿脸充胖子。各位觉得所罗门王会与何种人来往?请回想他在箴言13章:7所言:“假作富足的,却一无所有; 装作穷乏的,却广有财物。”
我认为佯装富人者确实会有东西可供展示,但只有负债累累!
※储蓄让你更快乐※
我花了很多时间才明白,花钱不会带来快乐,但银行里放着许多“没花的钱”,却令人感到满足。
我发现人们如果愿意逃脱价格与广告操弄,会活得更加满足。
我和内人自从离开例行工作后,便快乐许多,不仅生活更轻松、更愉快、更没有压力,也获得挚友,不再是对我们另有所图的酒肉朋友。而且当我们挥霍浪费,又会为下一代展现什么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