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宅经济是整体经济 回归本原SOHO方式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11-07-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2010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两集《千亿“宅经济”已从“宅”中来》。女演员张可欣和我,作为中国宅女和宅男的代表,接受了访谈。

在节目中,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网宅七年,一直在山沟草丛中从事互联网工作,很少到《互联网周刊》去,以致前台小姐不认识我。有一次拦住我问:你是谁呀,不打招呼就往里闯。我说,我是主编。她不信,跟人家讲,有个人来假冒主编。一时传为笑谈。

无论是从亲身经历,还是研究所得,我认为,以在家办公(SOHO)为特征的网宅和宅经济,正在成为整体经济。

整体经济(Total Economy),是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格雷姆·唐纳德·斯诺克斯在《家庭在整体经济中的作用》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将家庭部门与市场部门视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网宅的特征,就是将家庭部门与市场部门一体化。

网宅复活了中国五千年的宅经济传统

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一部宅经济史。中国人五千年来,一直在家办公,过着SOHO的生活。

由网宅形成的宅经济,是一种历史的螺旋式上升,是古代宅经济的否定之否定:它吸收了第一次浪潮文明中SOHO和个性化定制两个核心要素,否定了其中自然经济的缺陷;再吸收了第二次浪潮文明中工业化和社会化的核心要素,否定了其中污染耗费的缺陷,经过扬弃,最后形成既SOHO又社会化,既不靠天吃饭又不污染耗费的第三次浪潮的宅经济。

正是由于有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因此为了理解网宅形成的经济,就有必要回到它的源头——古代宅经济,看一看它是前身是什么样的。

2008年5月23日,我在北京大学,专门讲过一节古代宅经济的课,把它与网宅进行对比。指出网宅是高科技与古代SOHO的结合(见《高科技与古代SOHO的结合》一文)。

根据我的“考证”,中国古代从为官的角度,把在家称为山林,办公称为朝市。黄汝亨《绎幕园记》说:古之大人,山林朝市初无异观。古之大人,比如周口店的猿人,就一直SOHO,并不区分周口店生活的山林与他生产打猎的地方。写《牡丹亭还魂记》的大剧作家汤显祖曾对在家与办公进行了如下科学区分:有闲人则有闲地,有忙地则有忙人。然则闲忙甘苦不相代,朝市山林不为用也。这显示出生产与生活(忙和闲)的矛盾,在农业社会实际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的生产还是小生产,不能与工业化相提并论。

以我个人体会,网宅是忙与闲的统一。在闲的地方忙,平时可以一边闲着种菜听鸟叫,一边忙着研究世界前沿科技动向。但是,网宅显然同纯农业文明的方式有区别,它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社会化;但古人只能在闲居和公务中顾一头,如果想从事公共事务,实际是需要走出家门的。

古代人越到后来,越有宅在家里,还是出门为官的矛盾。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清代着名诗人袁枚“舍官而取园”。袁枚在清朝的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市长。他家的园子,就是曹雪芹家大观园。1748年时任江宁知县的袁枚低价购得园子后,改名随园。

袁枚当时轰动清朝的一个举动,是辞去“南京市长”(江宁知县)职务,为的只是宅在大观园里。据他在《随园记》中解释,“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月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那时候既没有汽车,也没有互联网,他两头不能兼顾,只好“舍官而取园者也”了。

袁枚宅在家里,整天干什么呢?据说他喜欢招待女青年在大观园里写诗,此事有据可查。但有人考证说《红楼梦》就是袁枚招待的六位女青年合写的,就不免穿凿附会了。另一件正事,是开展经济活动。用今天概念,就是宅经济。主要是研发做菜技法,写有着名的《随园食单》。据说袁枚做猪肉菜的方法非常全,后人几乎难以超越。至今南京随园(在南京师范大学里)还在沿用这个菜谱。直到进入21世纪,才有人发现袁枚从来不做猪尾巴,于是创新出猪尾巴做法,算是超越了《随园食单》。当然,袁枚的《随园诗话》也较有名。

网宅同袁枚的宅经济比较,有了一个重大的改进,它摆脱了农业社会宅经济的小生产,可以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结合起来。

江苏沙集镇的农民也是宅在家里搞经济。由于有了电子商务,可以一边喂猪,一边抱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给法国和香港订制家俱。当年袁枚要是有了支持远程办公开会的电子政务系统,就可以一边当南京市领导,一边在大观园里宅着了。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3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