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记--走进非洲,走入埃及(六)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2007年9月30日 卢克索西岸—国王谷—贵族墓—手工艺人墓—哈采普苏特陵庙—拉美西斯三世神庙

隐藏于西岸群山中,有一个神秘的山谷,这里酷热干旱,这里没有雷电风霜,就是雨也是十几年不下一滴。寸草不生的崖壁间,六十多个墓室直凿入山腹。这就是著名的国王谷。烦恼于无孔不入的盗墓贼,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2-16世纪)的法老们放弃了宏伟的金字塔,改葬进隐蔽狭小的墓室,但仍逃不脱被盗的命运,绝大多数墓室里只留下巨大的石棺和鲜艳的壁画。这里一共有60座帝王陵墓,基本属于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的法老。所有的墓都是同样的模式,每位法老从登基的那一天起,陵墓便被开始建造和装修。到目前为止,1922年被发现的图坦卡蒙墓是国王谷中最后被发现的一座法老墓,也是唯一一座未遭破坏的墓。

图坦哈蒙二世(Tutankhamun II)墓的发现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作为一个生于动乱年代、死时年仅十九岁的法老,本不能和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等伟大君王相提并论,但乱堆于他那小小墓室中的珍宝让他在一夜间扬名四海。难怪当年负责考古的卡特评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业绩就是他死了并被埋葬了。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专门开了四个展室展览着从著名的金面具到人型棺,从贴心放置的绿松石何露斯之眼到雪花石膏花瓶等所有珍宝,当我第一次亲眼看见那些珍宝时,简直惊呆了,周围人的表情与我的惊人一致。国王谷中最值得参观的主要陵墓有图坦卡蒙墓、拉美西斯三世及六世墓、塞提一世墓等,但图坦卡蒙墓、塞提一世墓都不开放,我们去了拉美西斯三世、六世及九世之墓。

国王谷参观完后我们马上赶往贵族墓(Tomb of the Nobles)和手工艺人墓(Deir al-Medina),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墓室,却装满了生活,比那些法老的陵墓更富有生气。Tomb of Menna 展示了乡村劳动的热闹场景。Tomb of Nakht描绘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 捕鱼,打猎,收割葡萄,酿酒,演奏音乐。Tomb of Sennedjem: 小小的一间屋子满是壁画,鲜艳的色彩让人感觉是昨天才画完的,难以相信它们是几千年前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去了有名的哈采普苏特陵庙,哈采普苏特陵庙位于底比斯卫城的最北端。哈采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富含深义的浮雕。哈采普苏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是埃及的第一位女王。提到埃及女王大家大概只知道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而哈采普苏特是除克莉奥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为法老的女性。但克莉奥佩特拉没有埃及血统,她是马其顿人后裔,哈采普苏特却具有埃及血统,并且正式称王,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埃及女王只有一位,那就是哈采普苏特女王。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纪尚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之后自立为女王。她注重贸易,通过和现在的索马里地区的贸易往来,来获取香料,这些场面也反映在葬祭殿的壁画上。作为女法老,哈采普苏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毁掉了,目前陵庙上层在修复之中。在中国游客心目中,哈采普苏特就如同埃及的武则天,不理世俗的规范,自喻为太阳神之子,登上统领国家的法老王座,姑且不论世人如何评断她得到王位的正当性,在我看来,光是勇气这一项就足以让人钦佩。

为了巩固自己在王国的地位,哈采普苏特将自己装扮为男人,号称自己是太阳之子,也盖起了方尖碑与神殿,她的方尖碑放在卡纳克神殿之内,而神殿就位在帝王谷的背面。神殿的建筑是埃及相当罕见的3层楼架构,多柱廊是此间最大的特色,由远方眺望,像是镶嵌在山壁之间的圣坛,流泻着一股庄严圣洁的气氛。多根廊柱上均绘有女王出征远方的事迹,以彰显她治理王国的功勋,不过后来受到下任法老的摧毁,以及沙尘的掩埋,曾经如同废墟,直到1870年代被发掘与1950年的整建才恢复如今的样貌。

导游告诉我们哈采普苏特祭庙由女法老宠信的公共事务大臣森马特(senenmut)设计的。而森姆特没有辜负哈采普苏特的希望,他为她建造了世界上最美的礼物。在神庙的墙壁上,不仅女王派遣远征队通商蓬特的故事有所记载,连女王的身世---今天看来完全是为了应付传统而炮制出来的---太阳神和王后结合生下哈采普苏特的神话也详细记录。回来后我在网上查了些关于森姆特的资料。传说他是女王的情人,因为考古学家发现在女王陵墓的尽头的另一边有一副森马特的画像,女王希望在自己复活的第一眼就能见到自己的情人。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娜芙瑞就是他们的孩子。他是女王时代最重要的朝臣,他才能卓越,是管理埃及上下事务的宰相,是教导女王唯一女儿的皇家教师。甚至,女王允许他在国王谷外围建造他自己的坟墓。历史上女王也曾赐予他象征帝王的棺木,是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他能拥有高贵的身份与自己匹配,因为今生森马特虽是宰相,但他的身份依旧是一介草民。也许正是他将自己的爱情全部倾注在这座神庙里,才能建造出这般举世罕见的奇迹吧。

顺着大殿前的斜坡长道逐一欣赏每一层的建筑,很难相信考古学家可以临摹的唯妙唯肖,据说是因为出土的壁画上绘有神殿本来的原形,在仔细的参考整建中,连长达800公尺的斜坡信道都一模一样,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们在信道上摄影留念,似乎忘记了多年前曾在此发生的大屠杀事件,无辜的观光客牺牲在宗教对立的状态下,血迹一抹,沙尘一掩盖,时间照样运转,但潜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伤口是否可以像神殿一般新生,也只有时间才能解答吧。正因为当年的大屠杀恐怖分子是从神殿斜上方的山坡上冲下来对游人进行扫射,现在山坡上不时有军警在上面来回巡逻,确保游客安全,我想历史应该不会重演了。

最后我们去了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庙又被称为哈布之城,在科普特时代,这里有一座具相当规模的城市。 该陵庙保存得较为完好,其面积仅次于阿蒙神庙,它是法老统治时期的最后一座大型建筑工程,也是埃及最后一段富饶时期的纪念物。这里原先是皇室居所,第一进院落是举行仪式和娱乐的场所,第二进院落在托勒密和罗马时代被教堂所占据;此外,这里还有三座多柱厅,第二座大厅的外左侧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的墓室。神庙的外墙上刻有著名的全景浮雕。

出了国王谷就看到那两座著名的石像“哭泣的门农”。门农巨像(Colossi of Memnon)是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间原野上的两座岩石巨像。原来是“阿敏何特普(AMENHOTEP)三世”法老神殿前的雕像,但神殿本身已无踪影。巨象高20米,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坐像是由新王国时代鼎盛期的阿蒙荷太普三世建造的。坐像身后,原来是他的葬祭殿,但后来的法老拆了这座建筑,并把他做为自己的建筑物的石料。到了托勒密王朝时代,建筑物已经完全被破坏了。人们认为石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门农的雕像,就给石像取名为门农像。罗马统治时期的地震使雕像出现了裂缝。清晨晨风吹过时石缝就会发出凄惨的哭声,雕像眼窝中汇聚的晨露随之流下,好似流泪,因此又被称为“哭泣的门农”。可惜后来经过修补之后的门农像再也没有哭泣过。

这天是我们在邮轮上的最后一晚,邮轮上特地为游客安排了埃及著名的肚皮舞表演。我们早早来到酒吧占了一个好位置,可是表演开始了,进来的却不是肚皮舞娘,而是一个穿着彩裙的英俊小伙子,只见他站在舞台中央不停的旋转,足足转了半个小时,他没转晕我们看的都已经晕了,真是太厉害了!回去后我特地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埃及传统的表演“转裙舞”,这种起源于宗教中的祭祀舞蹈也叫“旋转的裙子”,这种舞蹈要从小培养,而且舞者能够表演得时间也就是几年。等到小伙子表演完后,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离开,此时我们期待已久的肚皮舞娘穿着一身红色的舞裙从门口缓缓走来,这个女郎的胸部、臀部、腰腹和下腹分别可以随着音乐快速地颤动,一般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绝对做不出来。肚皮舞女郎还邀请游客一起和她上舞台“扭肚皮”,那些游客都努力跟她学习并尽情地享受。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愉快的夜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