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记游吉林松花湖
更多乱七八糟请访问我的blog:http://blade_zheng.blogcn.com
前记:庄子曰: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爱恨情愁。
这篇游记不讲爱恨情愁,只讲江湖。
江,是松花江的江;湖,是松花湖的湖。(喂喂,右边那位小朋友,不要扔鸡蛋好不好。K,那位大妈,我还没开始讲,拜托多坐一会儿,给点面子好不好。)
缘起:选择松花湖,大抵上有三个因素。1.SL的介绍,最能吸引我的就是便宜,人少这两点。其他的诸如什么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对我吸引力不大,倒是一个基督徒会有这么强烈的道家思想令我感到挺意外的。2.窦唯的《山河水》,以前很不喜欢的一张专辑,最近翻了出来,听了以后欲罢不能。尤其是B面的最后四首(08 消失的影像 09 竹叶青 10 出游 11 晚霞),散淡,平静,画面感强,让人有一种置于山水之中的感受。3.以前所有的出游,全都是在辽宁省内完成的,理所当然的有一种出省一玩的想法。考虑到自己的钱包,也考虑到有些人的假期,目标越来越小,直至锁定松花湖。
选择完了地点,就该选择人物了。本来计划是6个人左右,没有大部队行动那么不方便,还能热闹一点。也一度离这个目标很接近,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剩下了三个人(ZR,WJJ,LJ)。人数的减少倒没有令我太过失望,只是为了等待一个确切的数字,错过了很多机会。到最后想坐的车次(4239次,32元),连座票都没了,只好买了三张站票。
D1(2004/09/30晚):由于火车是20:21开,故下班后直奔火车站。到了家乐福我们简单的买了点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三个人一人整了一个小红帽。
4239次(山海关-吉林)这列火车是很值得一说的,在沈阳之前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从我们上车开始它停了以下一些车站:沈阳北-沈阳东-旧站-抚顺城-南杂木-清原-草市-梅河口-朝阳镇-磐石-明城-烟筒山-双河镇-西阳-口前-吉林。基本上是有站就停,遇到什么档次的车都等,感觉等待错车的时间基本上和列车行驶的时间差不多。不过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慢一点还是可以忍受的。
本来打算上车就补卧铺票,也打听好了是在6、7车厢之间补。不过到了站台以后发现1车厢基本是空的,就又重新得修正了目标,和一大堆人一起挤上了1车厢。不过上了车我们才知道,这些座位是给沈阳的乘客预留了,我们还没有把座位坐热,就又恢复了直立姿态。
没办法,只好重新考虑补卧铺,不过我们穿过了一个车厢就绝望了,因为人实在是很多,想要穿到6车厢基本没有可能。又到了发挥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了。我仿佛看到一只灯泡在LJ的头上闪烁,想法很出色:在停车的时候,我们先下车,绕到6车厢上车。(来,大家给鼓个掌)
理想和现实往往不能重合,甚至有时候是平行的。我们选择了在沈阳东站下车,那时候天已黑死,还下着蒙蒙细雨,下车以后发现站台上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我们几个就有点毛了,拎着大包小裹在站台上飞奔,当时真有种预感,要上不去了。还没到6车厢,火车的汽笛已经响了,我们就在最近的车厢上车了,几乎在上车的同时,列车又重新开动了,前前后后不到1分钟。好险!
上车后,我们发现所在的是5车厢。费了很大的劲,挤到了6车厢补卧铺的地方,不过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在瞬间破灭了。在补票的小笼子前,不但站了n多人,而且被告知到梅河口之前,基本没有票。算了,站着就站着吧。
在6、7车厢的交界处,我们找到了一个容身之所。WJJ靠近厕所,自然而然的作了一段时间的门神。暂时安顿下来以后,我们开始吸烟、聊天。
聊着聊着,我们水到渠成的和一伙来自清原在沈阳上学的大学生搭讪上了。没想到一个看起来桀骜不逊的男生,毕恭毕敬的向我们叫小哥,看来我们的确是有点老了。我们彼此谈论着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们比我们小三届,不过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感到这三年来,学校还是发生着同样的故事。无非是食堂的饭菜不好啦,逃课啦,某某老师水平低啦之类的。期间我们还鼓励一个女生五一、十一早点逃,就不会赶到这么挤的车了。不过她好像很害怕关于学校检查的说法。嘿嘿,这种东西不敢由自己的经验推而广之,不过在我的大学四年生活中,这种说法还一直停留在说法的阶段。
那个女生是满族,加上清原是满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聊了不少关于满族关于清原的话题。不出我所料,在她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会说满语,写满文。可见满族被同化的严重性。这与地理位置有关,东北基本上来说山不高路不险,交通很便利。再加上满族人与汉族人生活习性上没有什么差异,导致了通婚的普遍性。(K,咋写这些东西呢,此处省略20万字。。。。。。)
还有清原,具体说了什么东西我忘了,大体上就是山很多,都不高,能漂流,能骑马。从口气上看得出,她对于家乡也不是十分自信。
过了清原,他们一队人马都下了火车。看了一看表,几近半夜一点,过的可真快啊,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同学的作业。从清原下车的不只是他们一队人马,而是很多队人马,这让我们都找到了座位。不过与其说我坐是一个座位,还不如说是一件武术道具。一个壮汉趟在一个三人坐的长凳上,在末端给我留了一条地方,还不够半个屁股坐的。这个难受啊。还好,其他两位已经安然入睡。
从这到梅河口之前,我都是在不停的变换坐姿中度过的。还好到梅河口站时,找到了一个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健谈的姑娘,稚嫩的面孔和成熟的谈吐极不相称,通过交谈才知道,已经在沈阳工作三年。看来社会改造人的力度是很大地。我们的交谈断断续续,不谈时,她就头向窗外轻轻的哼唱歌曲,有些听过有些没有听过,我也无意打断。
到了烟筒山,这位姑娘和她的妹妹下了车。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个居然是她妹妹,我一直以为是她老姨呢。
座位空了出来,理所当然的躺下来休息,由于是面向列车行驶方向的座位,所以风很大,根本睡不着。看着坐立不安的我,对面睡了n久的大姐可能有些于心不忍,主动与我交换了位置。这样我才伴着隆隆的铁轨撞击声音,缓缓的睡去。
D2(2004/10/01):建国55周年,这个我们已经在昨晚零点准时吸烟以示庆祝了,白天就不用再庆祝了。
早上六点多,列车准时到达吉林市。走出列车的第一感受就是:冷!虽然走之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很细致了,也查了天气预报,也特意准备了衣服,不过由于与沈阳的温差很大,再加上变天,所以真的很冷。不过令人庆幸的是,没有下雨。
走出车站,发现站前与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不太符合。例行公事的在站前的一个小超市里买了一份地图(5元)。四处走走,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发展的车轮滚动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人硬生生踩了刹车,停滞不前了。没建完的楼,就矗立在那里,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没人理睬。
关于吉林大街:这是一条横贯吉林市区的一条主干道,很宽,双向8车道。就连自行车道与人行横道,都宽到令人惊奇。估计改成双向12车道,不用很费力气。道边时不时就能看到些烂尾楼,还有一些好像是抵债的,大门紧锁玻璃不全的楼。路上机动车很少,开始我以为是太早的原因,第二天中午再回来时发现,还是不多,可能是路太宽显的。
在吉林大街旁的商业街中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沿着吉林大街走到了横跨松花江的吉林大桥。吸引我们的是松花江畔的一座天主教堂。说实话这个教堂真的比不上我家附近的沈阳天主教堂。不过风格很接近,都是哥特式的建筑,用料也接近,只不过不够宏伟罢了。
走进教堂,正赶上了一个婚礼。看得出这对新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故而整个婚礼过程也不像那些赶时髦到教堂结婚的仪式那样潦草。整个过程我们没有看完,不过从我看见的部分可以感受到,整个婚礼繁复而庄重,与教堂的风格相得益彰。尤其是那些教徒唱赞美诗的时候,听着浑洪的赞美诗,看着他们虔诚的神态,极容易被其感染。浓浓的敬意和对新人衷心的祝福油然而生,就连我这样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不例外。
出了教堂,我们在松花江畔逗留了一会,松花江在外观上给我的印象与抚顺的浑河、锦州的凌河别无二致,只是由于一首《松花江上》,使得大多数东北人对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据说这里就是观赏北国奇景――吉林雾凇的最佳地点,只不过在这个季节,雾凇连个毛还没有呢。
看了看表,这时已经快9点了,我们沿着吉林大街向回走,在快到乐购超市的地方上了开往松花湖的33路小巴客车(5元)。一路景色没什么好说的,大约半个多小时以后到达了目的地--松花湖。
松花湖在吉林市的西南,距市中心15公里。是在1937年拦截松花江水建丰满水库时形成的大型人工湖电站大坝高达91米,长达1000米。松花湖面积500平方公里,形状狭长,长达200多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深处约70多米,蓄水量约100亿立方,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人工湖。 松花湖的湖身长,沟汊多,窄处两岩青山对峙,婀娜多姿;宽处烟波浩渺,万顷一碧;周围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整个湖区的景色十分秀丽,因此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处游览胜地。(此段为网上资料)
网上的介绍大概就这麽多。还有,它是4A级风景区,不过在网上查了查,4A级风景区有很多,辽宁就有12处(居然还有植物园,ft)。
去之前还在网上了解了一下丰满大坝的情况,大坝是日本造的,战败以前土建工程已经完成了几近90%,安装工程完成了一半。建国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9年全部完工。 丰满大坝全长1080米。左侧为溢流坝段,为孔口式溢流堰,堰顶高程252.5米,有11个孔,各宽12米、高6米。设计泄洪量9020米3/秒,校核最大泄量9240米3/秒,用差动式跃水槛消能。发电厂房位于右侧,长189米、宽22米、高38米。(此段多为网上资料)
松花湖这种拦水发电而成的人工湖景点在全国很多,像我这样孤陋寡闻的人,还知道浙江的千岛湖和贵州的红枫湖呢。当然,一个都没去过。
ok,已经作完了背景介绍,该切入正体了。看起来开小巴的与景区买票的很是熟悉,在车还没到景区的时候就收了门票钱(10元)。不过其中有猫腻:我们三个人,收了30块钱,不过只给了两张票,WJJ被指使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从而没人向他要票。这10块钱究竟是小巴独吞还是和售票员平分我也没有兴趣知道,只不过这么做很丢景区的脸。还有,据说在淡季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收门票。
门票是一张邮资明信片,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背面居然不是松花湖的风光,而是中国石油的广告。使得这张门票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了。真不知道,中国石油花了多少钱。
进了景区,是一溜的码头,估计又是小巴司机和码头联系好了,把我们停在了第一个码头的边上。下了车,第一感受就是好冷清阿,码头上的工作人员比游客都多,估计和那天的天气有关。不过正合心意,最讨厌的就是所有的游人排队似的走马观花,连上个厕所都得等来等去。
船票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每人30元,开到五虎岛,回程不要票。
上了船,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松花湖上游。松花湖两端可以说是峰峦叠嶂,虽然山都不高,也不险峻,但是这种山与山之间缓缓的过渡,与平静的湖水相得益彰。
山上的植被覆盖率很高,由于本人基本上属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那个队伍,所以也说不上来都是什么植物。大体上分为阔叶林和针叶林。(TMD,这是WHO扔的鞋垫,小心抓到你TJJTDS)
那天由于是阴天,秋天层林浸染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就这样我和WJJ还惊叹于眼前的景象。很奇妙的是,我们两个都想到了《十面埋伏》,结论就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根本就不用去乌克兰,眼前的美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十面埋伏》中关于乌克兰的不多的几个大全景。
同样由于阴天,使得我们这些在城市里住惯了的见识越来越短的人看到了一个景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奇妙。那天虽说是阴天,云彩也很厚,但不是十分的密集。云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会留下一个缺口,阳光从缺口射下,打到山上水上形成一个个亮斑。随着云的运
动,亮斑也跟着游走。我还用DC拍了一段视频,很有意思。
那天风很大,不过由于景色迷人,我还是走出了船舱,在船尾欣赏景色。在这过程中还干了一件挺傻的事。松花湖上的游船都差不多,在船的两边没有护栏,来去全靠船舱上的把手,在船行驶的过程当中,一般是没有人过的。不过那天可能是太过兴奋,为了一张照片,竟然手把扶手,身子像船外倾斜。现在想想都后怕,估计要是掉了下去,在这么深的水中是没有人会救的.……NND,便宜鱼了。
就像LJ所说,这里的景色差不太多,基本上是一座山COPY一座山。在船行驶了一半时间的时候,大家都有了些审美疲劳,纷纷走到船舱内。不过一片针叶林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我在全程看到的唯一一片针叶林,不知道为什么,眼前的景象总让我脑子里条件反射般浮现出两个字――天山。我没去过天山,也没怎么看过天山的图片,但很自然的就把眼前的景象和天山联系到了一起。
船在湖上拐了几个弯,大约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光景,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五虎岛。
其实在这里我很想用“高峡出平湖”这个形容水库的词,不过很可惜,这里只有平湖,没有高峡,山可以说是平的。这里的山水,不张扬,不外露,像一个世外高人般平静、散淡,不惹尘世间的半点悲哀。是一个适合用来相忘的江湖。
关于五虎岛的由来,一说是因为以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有五个孩子,名曰:大虎、二虎……;另一说是从高处看去,此岛像五只老虎在嬉水。不管有多么美丽的传说,那天的五虎岛都没有给我们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岛上的山不高,有一条石路。走上去,首先就能看到一块石碑,上书江泽民的几个字“青山绿水松花湖”。绕过去以后,走了不远就到了中心地带,一大堆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所谓的旅游开发项目,其水平与夜市地摊相仿,不提也罢。
在岛上转了几转,没找到什么兴奋点。再加上前一天晚上没怎么睡觉,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成了当前的第一要务。还好,几乎岛上每一个做买卖的小商贩都会收留我们这样的游人。最后,和一个卖玉米的大姐谈好后,决定去她家。价钱是每人25元,可能有点贵,不过想想还免费用快艇接送我们于岛与对岸之间,也不算贵了。
快艇这玩意儿,由于以前坐过,再坐也不怎么兴奋。只是那天风大,艇尾激起的水花被风一吹,把我左边的衣裤全部打湿。这回坐艇的时间,远远超过笔架山那次,而那次的费用是10元/人,这再次印证了我刚才的想法。
那位大姐家的房子是在整个村子的最高处。村子中有很多的黄牛,让我想起几年前认识的一个人。再一次共同出游的途中,每当列车窗外闪现出黄牛的身影,她就会若有所思的感叹道:“这能作多少牛肉干啊!” 现在那人在法国,不知道如今看到了法国牛还有没有同样的感慨。
就像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一样,有牛的地方就会有牛粪。小路上布满了地雷,我们也像躲地雷一样跳跃前进,不过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的。走到中途还是不免中招。脚下的感觉告诉我,那句“马粪如蛋糕,牛粪如面包”还真有一定的道理。算了,既然湿了鞋,那就洗个脚。中招后,走起路来踏实了许多,做人要从容嘛。还真别说,脚下的面包还真不少。走着走着,我们想:既然洗了脚,干脆就洗个澡,便商量找一只鲜花插在面包上,照个像留念。创意出来了,不过我们三个空想主义理论工作者谁也不愿意付诸实施,毕竟那不是面包。这个没洗成的澡成个这次出游的最大遗憾。
现在插播一条广告, 诚证一实干型驴友同行,全权负责插花之类化理论为实践的重要工作。有意者请发短信联系。移动用户发送短信14SB到1860,联通用户发短信142B到1001,丰厚大奖等着您。
在路上,那位大姐还在自家的园子里面摘了些菜,为我们的晚饭作准备。到了地方,我们首先感兴趣的就是火炕,虽然我们三个都是地道的东北人,也都曾经睡过火炕,但也同样都许久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了。我们简单的向主人询问了一下需要注意的事情,在了解了周围的环境后,便躺在了久违的火炕上。这时,旅途的疲倦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滚滚袭来。不久,我们都进入了梦乡。
这一下午睡的还是很香的,只不过由于主人晚饭作的比较早,让我感觉有些意犹未尽。饭没什么好介绍的,都是家常菜,只不过手艺有些欠火候。不过无所谓了,反正也不是胡吃海喝来了。
晚饭后,虽然天还没有被夜色完全浸透,但外边小嗖风风地挂着,我们几个谁也没有出去的意思。还好,我们三个都算是爱影之人,屋子里面正好有台VCD机,还有一箱子具有中国特色的SVCD碟片。虽然都已经步入DVD时代了,不过咱都是苦孩子,知道条件有限能凑合就凑合。
惊喜,绝对是惊喜。《O记三合会》这部电影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居然在这儿把它给逮住了。不过看完以后感觉不过如此,要是没有吴镇宇、刘青云两大高手,大概这部电影也不会如此频繁的被众人提及了。
搞笑,绝对是搞笑。《中南海保镖》这部烂熟于心的电影,居然被SVCD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介质打造的如此有新意。完全算得上是XX剪辑版,虽然XX在99%的情况下会被“导演”二字替换,不过这1%就被我遇上了。XX就是XX,不用被任何名字替换。当然,要是这样就说有新意,可能有点不厚道。不过要是您了解到电影的画面格式在16:9与4:3之间游离不定时,您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的。
就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样。人要喝水,必也有内急。在这样的夜晚,除了给花花草草、农民的庄稼施施肥以外,我们还能干点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都有这种原生态的雅好,反正在我印象中每次出游这必然是大家一个雷打不动的传统项目。
农村的夜是不一样的。城市里不会有这样沉寂的夜。除了玉米叶被风吹发出的“沙沙”声与狗儿偶尔的空吠外一无所有,身体好像被夜紧紧裹住。城市里也不会有这样明亮的星。像情人的眼睛,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又好像有许多故事。
卫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卫星。小时候,在课本里学到过在晚上能看到卫星,不过毕竟耳听为虚,充其量用它换取一两分罢了。没想到这居然是真事儿。与星星一样明亮,只不过在缓缓的移动。我喜欢这样的东西,像火车、河流,平静而优雅。
短暂的户外活动结束了,又到了看碟时间。算了,这个破片儿还是别提了。反正看了一半LJ就睡着了。我和WJJ坚持把片看完。才不到9点,时间尚早。
当年的514寝虽然不是最能夜聊的,但可能是夜聊时最能拐的。一个晚上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拐了五六了弯。从昨晚的足球、当前的国际形势,拐到怎么挖金子、怎么杀大牲口,再拐到动物怎么交配和学校那点破事儿,直到把大家拐迷糊,最后都没动静了为止。不过在记忆当中,我们很少聊女生,偶尔一聊也是浅尝辄止。
那天的卧谈会,最然与会人数比较少,只有我和WJJ俩个当年的主力,不过规格确比当年的高。一大堆没吃完的东西,还有不到两包的烟。
工作了,难免会有些感慨,由此开始话题一泻而下,有怀念与希望,有郁闷与失望,有崇高与龌龊,还有无奈与梦想,甚至怎么做豆角我们也尝试着聊了一下。总之,我们聊了23岁生命对生活的全部体验,直到我们昏昏睡去。
剩下的只有两个空烟盒,一屋子的烟。
D3(2004/10/02):友情提醒一下:住在农村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人家可是很勤劳地,不像我们(啊不,是我)这样懒惰。
早上七点多主人已经把饭菜做好,我们还没有起来呢。上学上班时也不用起来这么早啊,很不适应。不过起来后洗个脸精神精神就好了。
早饭有一条大白鲢鱼,主人说有五斤,虽说不敢肯定,不过也是够大的了,反正我们三个是没有吃了。再说早上吃这种东西,也很难吃得进去。
吃完饭算完账(一共150,房钱饭钱正好55开)我们就离开了这里,顺着牛屎小路走到岸边。我们在岸边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一艘渔船上赫然写着10月份最流行的几个数字“2046”,不知道这个渔民是不是天天坐着它去寻找失去的记忆呢?嘿嘿,小心喂了大鱼。房主人给我联系好的快艇就停在岸边,我们坐着它重回五虎岛。
天气影响的不仅是人的心情,就连景色也会被它所左右。那天算不上是晴空万里,不过这样更好。晴空万里不免有些单调,稀疏的棉花糖一样的云彩,再加上那天极好的空气,天空极蓝。相机没有白带,想照有云彩的风景也行,想照没云彩的风景也可。
岛的里面我们是不大想去了,天气这么好,还不如沿着岛走上一圈呢。开始不久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景色光线都十分好的地方,在那里照了几十张相片,随便说一句DC对我这样随便玩玩的人十分合适,不用像用传统相机那样担心浪费胶卷,可以随便突突。绕着绕着人越来越少,岸边的石头也越来越大。正好这时转到了正对太阳的地方,在那里照了不少剪影。
转到了岛的正后方,看到了几个渔民正在收紧渔网,他们把连着渔网的绳子系在一个转轴上,通过转动转轴来把网拉上来。本来想看看群鱼上岸的情景,不过被告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嘿嘿,还是算了吧。这时,还有渔船正在返航,小船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煞是好看。要是这八九点钟的太阳换成夕阳就更好了,整个就是一个渔歌唱晚了。遗憾的是,等我急急忙忙把DC从包里面拿出,调好光圈快门,再看船已经快到岸了,结果就拍到了一张不成功的照片。
本打算绕着岛走上一圈。结果走到半路发现五虎岛是一个帆船型,我们刚刚把船的部分走完,还有一个大帆需要绕过。由于计划中午还要回到吉林市内,所以我们就从山上绕了过去。
到了码头附近,在一群小商贩中认出了收留我们住宿的那位大姐。大姐很热情,又送了我们几个玉米。玉米是自家种的,很甜。
上了回程的游船,一路上景色又比来的时候好看了不少,谋杀了我CF卡的不少空间。到此,一张256的CF卡已经满了,还好还有一张32M的。
再快到目的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水上的加油站,正好那时还有一艘游船去加油,挺有意思的。我以为这些船的燃料都是买来自己加的呢。
回程一路无需多讲,还是33路。
我们在吉林大桥附近下了车,理由是这里有一家“华联吉买盛”超市。由于昨天卧谈会把水全部消灭,三人都有点口干舌燥。还真别说,也不知道这家超市是不是刚刚开业?里面变相打对折“卖一送一”的饮料还真不少。正好,啥也别说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顺便又在一楼买了两盒“红金龙”。
正午十分,我们在附近的一家牛肉面馆款待了一下肚子,计划下午先到世纪广场玩一会,然后去陨石博物馆。
世纪广场是吉林市最大的广场,其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大体形状如四根柱子顶着一个正方形,通体的玻璃,能进人,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再看看广场的其他建筑就会知道它是后成为整个广场的中心的。因为在其南面有一个“毛泽东在打车”的塑像,形态与沈阳中山广场的别无二致,只是没有中山广场主塑像下的群雕。我相信全国N多地方的“毛泽东在打车”基本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有规模和质地。
广场上很多孩子在滑旱冰,有的熟练如舞蹈,有的生疏如结巴。偶尔有摔倒的,倒也凭空为国庆佳节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令我奇怪的是,偌大一个广场,居然没有看到放风筝的。
起驴找驴,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们为了方便走到了与世纪广场一楼之隔的胡同里,没有找到五谷轮回之所,倒是遇到了一位老大娘。我们向她询问陨石博物馆的方位,结果被告知我们身后的建筑物就是陨石博物馆,门在世纪广场那边。过来一看,我们刚刚就从门口走过,可谁也没看见。并不是我们三个人的眉毛底下长了六个肚脐眼,而是这门口的确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走进一看,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门票居然要40元。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陨石,不过这价钱也忒不靠谱了。一个知识性大于娱乐性,以科普为主的场所,这样的价格从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它的初衷。因为科普的对象是缺乏知识的人,而大部分这种人是青少年与低收入者,由于他们缺乏这种消费能力,从而被剥夺了吸取知识的机会,这是很不公平的。像图书馆、博物馆这样一类的机构,是最应该实行少收费甚至不收费的。
不过,毕竟来吉林一回,以后能不能来还不好说。正犹豫进不进去呢,又遇到了那位老大娘。大娘说“还没进去呢”,“是啊”我们答道,“我跟你们说哈,那石头是天上掉下来地,像个啥呢?就像那炉灰渣子似地”。得,科普教育受完了,省了120大元,走也。
下一站,商业街。商业街就在吉林大街的边上。从世纪广场打车到那里是5.3元。吉林的出租车挺有意思的,5元起价,之后3角一跳。结账时不大方便。
商业街没啥说的,规模不大。倒是成规模的体育用品商店里充斥着假的adidas和nike,令我挺以外的。
商业街没白来的原因是:吃到了从没吃过的羊肉串。坐生意的好像是一个新疆人,外族特征特别明显。烤制的过程有点像烤地瓜。用一个大炉子,燃料大概是放在内外壁之间,然后用羊肉串蘸着黄色的粘稠状液体(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们也没有搞清楚。WJJ说是羊油LJ说是咖喱)把它贴在炉子的内壁上烤制。肉串很大,3元一串,吃起来味道还是不错地。
嘿嘿,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WJJ和LJ同学了。那时他们两个都已经病了,感冒稍加一点发烧。本来每次出去前我都把计划做得挺完备,各种药是必备的。不过由于每次都没有派上用场,这次就大意了,只带了一些治闹肚子的药。还好,是在城市里,这要是在野外就惨了。看来做什么也不能有侥幸心理啊。顺便说一句,看来我还算是比较抗祸祸地。
有了两个病号,就不能在冷风里瞎逛了,找旅店吧。还真别说,吉林的旅店还挺便宜。我们在天津街最北端的一个叫“国营二部”的地方住了下来。三人间,60元。这里离车站很近,里面也很干净,虽说5楼高了点,高点高点吧。
整个下午,病号甲LJ选择了睡觉,病号乙WJJ和我一直在看电视。内容大概有:CUBA联赛;一个关于港姐的节目;还有CCTV10的“大家”。心得如下:港姐普遍没有想象中的好;人要是出了名,臭毛病都变成了个性。
6点多钟,我们开始出动觅食。一出旅店门,我K,真是豁然开朗。在这次出游之前,我曾经在go!movie上发了个贴子,询问吉林的情况。一网友回贴说“市内三步之内必见一洗浴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洗发香波的味道”。在这之前的,我还以为他忽悠我呢。不过现在我可以肯定,这位仁兄一定长期在天津街一带游荡。
“乌拉街满族火锅”店是不能够不介绍的。它就坐落在天津街的中段,在一堆洗浴中心的夹击中有点不协调。店面不大,也就十张桌子左右。我们去时,里面爆满,还好不一会就有一桌客人吃完。这里的火锅是那种铜的炭锅,记得小时候常用这种火锅,不过现在在我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
菜分成几套,我们点的是58元一套的。大概有这么多东西:羊肉两盘,猪肉、虾、鱼丸和海参、金针蘑、鲜蘑、酸菜、冻豆腐、木耳、粉丝、血肠各一盘,还有海鲜锅底。真是价钱便宜量又足。热气腾腾,特别好吃。
回到旅馆,被告知三楼能洗澡。原以为只是几个淋浴喷头,没想到还挺具规模,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经了解才知道,这就是隔壁洗浴中心的浴室。怪不得,赚大了。
洗完澡就是解乏,躺在床上坚持把德甲看完后,就睡了。
D4(2004/10/03):早上5:30起床,洗漱完毕后与WJJ准时坐上了吉林到沈阳的N172次(吉林—九台—长春—四平—铁岭—沈阳北—沈阳 )列车,原以为7,8结尾的号不能是什么好座位,没想到在这辆列车上都是靠着窗子的座位,看来把来时欠的那点运气补了回来。一路无事,只是本想看看长春和老家四平的车站。没想到一觉睡到了铁岭。对了,差点忘了这件事情。在火车上,WJJ成功被推销了一张“毛泽东在打车”的镀金小牌,据说是借此寻找点信仰。本来劝他信我,结果失败了。
正午时分,列车到达沈阳。我和WJJ的这次出游正式结束。不过对于LJ同学,这次出游得到下午5点才结束。因为那时候他正在吉林到齐齐哈尔的列车中。
后记:可算写完了,没想到罗里罗唆的写了这么多。要是没有点毅力加抗折磨能力还真看不到这,谁要是看到这,那就谢谢了啊!
松花湖是一个好地方。不过怀着不一样的心态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在回程的游船上,我不止一次听到过其他游人诸如“没意思”“白来了”之类的话。
这里清静,不想大多数旅游区那样喧嚣。如果想要遗忘,不必像周慕云一样跑到柬埔寨的吴哥窟,这里足矣。在我的想象中,三五好友,带上几条烟几箱酒,在这里住上十天半月,是最逍遥不过的事情。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里也在开发。看得出,这种开发是极初级的,根本没有注意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其说是开发旅游资源,倒不如说是对这些资源粗暴的破坏。真不知道如果有机会再来时,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
询问当地的老乡得知,松花湖最美的时候是在6月。从题词上的落款上也可以看得出江泽民也是这个时候来的。不过在海岩的小说《永不瞑目》中不少情节都发生在冬天的松花湖。那时候,这里已经片成了一个滑雪场,茫茫湖区一片银装素裹,另有一番景致。
都说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会为了雾凇再回吉林的,到时候顺便再领略一下冬天的松花湖。
最后就用标题作为这篇罗哩八嗦的游记的结尾吧。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什么???标题不是这个???让我看看啊,K,写的太长了,都忘记标题是什么了。再来一遍。
最后就用标题作为这篇游记的结尾吧。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2004.10.6~200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