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之父”詹天佑如何粉碎当年外国人谬论(2)
工期限将至,如坐针毡的金达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他让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打桩,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打桩,而且很快建成了滦河大桥。从此,詹天佑让世人刮目相看,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1902年,任北洋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慈禧命袁世凯6个月内完工。这时,袁世凯第一个就想到了詹天佑,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可以说袁世凯这条短短的“马屁路”,让詹天佑有了一次大胆尝试和中国人自建铁路的机会,因此詹天佑非常重视,他打破了当时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外国常规,仅用4个月的时间和极省的费用建成了这条铁路。从此,詹天佑更加自信,中国人一定能自己修建铁路。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180公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下来时嘴唇都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想出了“竖井开凿法”,为了火车上山,创造了“人”字形线路,这些方法都在现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