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40年温暖记忆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词。从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20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中国这种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广受国际肯定,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六·二六”催生赤脚医生

1969年10月1日,共和国20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着浅灰色中山装,微风拂起他的头发,初秋的阳光刺得他微微眯起了眼睛。一个个训练有素的方队高呼着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接受毛泽东的检阅。当一个特殊的方队进入他的视线时,76岁的毛泽东向前微微倾斜着身躯,频频向这个方队挥手致意。这个队列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队列的前边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巨大的汉字,用特制的轮车推着。

这个方队代表的是当时分布在全国的数百万农村医护人员。

196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是欣慰的,他看到了4年前他倡导的赤脚医生运动已成磅礴之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着名的胸外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现任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指导组组长的李长明说。李长明曾经是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

“然而,医疗队密度再大的穿梭巡医,与居住过度分散的农民的求医渴望相比,仍无异于杯水车薪。治疗周期所造成的暂时性还只是个表面理由,使医生无法居留乡下的深层原因却是致命的,”对中国赤脚医生做过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说,“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知道这种流动性医疗措施只有雨过地皮湿的效果,农民怎样才能拥有固定的医生?这是他的一块心病。”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7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