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少将:电影情节不是虚构
厚道、儒雅——这是身穿白色海军将军服的马国超少将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马国超是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唯一的儿子,他1939年出生在河北献县东辛庄,曾几次险遭日本鬼子杀害,6岁时去延安。解放初期,他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同窗于“八一”小学。高中毕业,他被保送军事学院,毕业后到海军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兵副政委。“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大家对他的共同评价。
“电影的情节不是虚构”
提起马本斋的名字,50岁左右的国人无不耳熟能详。小人书、电影里,这位“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无数人的脑海。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
马本斋作战勇猛,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称其所率部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人们无论读小人书,还是看电影,其中一个镜头都难忘:日军血洗马本斋的家乡后,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军对马本斋的母亲威逼利诱,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但马本斋的母亲痛骂汉奸,绝食抗争,最后光荣牺牲……
“这些都是事实,没有一处虚构。”马国超告诉记者,母亲告诉他,得知奶奶牺牲的消息,父亲强忍悲痛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的壮语。
“爸爸盼我们能超越强国”
说起与河南的缘分,马国超自然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的临终嘱咐。
马国超的名字是父亲起的。马本斋组织抗日队伍时没枪没炮,自叹中国穷,何时能超过强国呢?于是他说:“这孩子就叫国超吧!”
1944年1月,马本斋因为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住在河南濮阳县八公桥镇养病。2月初,5岁的马国超跟着母亲和姐姐去看望父亲。回忆往事,马国超将军依然激动不已:“父亲拉着我的手问,爸爸昨天教你的那两个字,会写了吗?”而父亲所说的这两个字就是“中国”。在马国超的心目中,父亲最后说的一段话成了自己成长的座右铭:“孩子,你要记住,这两个字就是咱们的家园。你长大以后,要像爱爸爸、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