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1配用的无壳弹(5)
DM11结构图
1988年,诺贝尔公司对无壳枪弹进行了重新设计,新弹被命名为DM11,口径为4.73mm,弹头外径4.93mm,覆铜钢被甲全铅芯结构,重3.25g,长20mm,全部埋入模压成形的发射药柱中;发射药柱主要成分为HMX耐高温火药,外表有防护涂层,药柱截面为7.9×7.9mm的正方形,上部三分一处的四个棱边上有凹槽,表明弹头方向;发射药柱顶端有半透明塑料帽盖住弹头,加上塑料帽全长32.8mm;弹头底部和可燃底火之间连接有一内装扩爆药的铜盂。DM11全弹重5.2g,初速930m/s。
DM11在提高抗自燃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采用高燃点发射药外,在挤压成形过程中涂上一层材料,既可以起阴燃作用,又可以在成品弹压制成形时作为粘结剂。发射药柱表面的多功能防护涂层除了有防潮、防霉功能外还可以提高抗自燃能力。
DM11采用埋头弹的结构也是提高抗自燃能力的措施之一。美国人在《无壳弹热传导》(ADAO34159)研究报告中,根据M16的5.56mm有壳弹的自燃试验结果得出结论,枪膛内升温最高的部位在坡膛(枪膛内容纳弹头弧形部并引导弹头进入线膛部分)处,在M16步枪上自燃首先是由于弹头受热传递到发射药引起的,而不是弹壳受热引起的。DM11改为埋头结构后,整个弹头埋入发射药柱内,避免与坡膛接触传热;同时在药柱前端盖有一个塑料帽,既可以密封药柱内膛,防止底火和扩爆药受潮,阻止弹头起动时火药气体前溢等作用外,还可以减少药柱前端受热升温。塑料帽中间顶部的位置非常薄,发射时弹头会穿过塑料帽进入膛,而塑料帽则在高温下迅速降解。
采用埋头弹结构的另一个好处是当发生自燃时,最靠近炽热弹膛的发射药会先于扩爆药点燃,弹头末推入坡膛时火药燃气会逃逸到弹头前方,使膛压下降,从而使导气孔处压力不足,枪机不能进行正常的自动动作,结果也只会低速地发射一发弹头。
DM11无壳弹的发射药柱的正方形横截面的四个边是略为凹入的弧形,而弹膛横截面则是正方形,这样可以减少药柱与弹膛的接触面积,也是起一种延缓自燃的作用。DM11无壳弹的存放是以15发弹为单位密封在一个塑料盒内,未拆封的塑料盒封装弹可以在潮湿环境与水中贮存,在1.5米高度落在钢板上不裂封,12米高度落下不发火。而拆封弹在潮湿大气中长期贮放后仍可以正常使用。发射药柱在通常情况下极为结实,只有用硬物才能砸碎。
DM11无壳弹的体积和重量比一般的有壳弹小。一名配备G11无壳弹步枪的士兵在G11步枪上带弹90发(两个弹匣),另外携带28个15发封装的弹包,一共可携带510发,加上枪总重量为16.2磅。在相同的携行重量下,配备M16A2的士兵只能携弹240发,而配备G3A3的士兵则只能携弹100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