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37“金雕”(6)
F-16 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 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
-20°~-25° 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 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
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 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粹德国的
Ju 287 四发轰炸机,于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
815 公里/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飞。在
1984~1989 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
M1.6,飞行高度 15,000 米,过载 6.4g。不过 X-29A 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3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
Ju 287 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从
80 年代末着手研制的 S-37 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