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探险考察一百年(一)
1896年以前的罗布荒原探险史,是由俄国探险家写就的。普尔热瓦尔斯基《从伊犁翻越天山到罗布泊》、科兹洛夫《罗布淖尔》、别夫佐夫《喀什噶利亚和昆仑旅行记》、罗布罗夫斯基《1893——1895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中亚考察队纪要》、格卢姆尕什麦罗兄弟《中国西部旅行记》等,是这一阶段的实录。这里应该对两位俄国学者略作说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本来身份是地理学家,对中亚和罗布泊问题有极大的兴趣,1876年他本人曾来塔里木东端探险,但迄今并未见有关此行的探险记或研究报告刊布。奥勃鲁切夫(1863——1956)是俄国地理学界的元老,一生跨越了沙俄、苏俄两个历史时期,而且此人出道颇早,1905年出版的《罗布泊探秘》就提到了他,并称他是俄国地理学界对罗布泊位置问题持中立见解者。1955年,他出版了《中央亚细亚的荒漠》,其中有关罗布泊地区的篇幅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内容。
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对罗布荒原的探险考察,是罗布泊探险史的重大事件。赫定一生曾三次来罗布泊,即1896年,1900—1901年,1934年,时间跨度长达40年。1896年经历见《穿越亚洲》;1900—1901年的经历见《罗布泊探秘》、《中亚与西藏》,1934年的经历见《游移的湖》。他首创罗布泊“游移湖”说,并推测罗布泊交替使用南北两个湖盆的周期为1500年。1901年3月,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34年,他在北返的罗布泊水域做了处女航。
步其后尘,美国国气象学家亨廷顿于1905—1906年考察了罗布荒原,写有《亚洲的脉搏》、《气象与文明》等书。英籍匈牙利人奥利尔·斯坦因于1906—1907年和1913—1914年两次考察了罗布泊地区。目前学界通用的罗布荒原古迹标号(从LA—LT,共20个),就是他倡制的。日本释子橘瑞超1908年抵达罗布荒原,在前往阿不旦的途中度过了1909年元旦,以发现了《李柏文书》知名。1927年中国瑞典联合组建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并开始了长达8年的“中亚大探险”,旗下中瑞学者多次进出罗布荒原:黄文弼于1930年4月—5月、1934年5月;贝格曼于1934年;陈宗器于1930—1931年、1934年;霍涅尔于1930——1931年(与陈宗器同行)。黄文弼著有《罗布淖尔考古记》,贝格曼著有《新疆考古记》,陈宗器著有《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中国西北之交替湖》(与霍涅尔合著),霍涅尔著有《到罗布泊去的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