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探险考察一百年(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新疆综合考察队,于1956—1959年对新疆进行了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在一个时期内,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穆尔札也夫教授为首)应邀参加了考察工作。这个项目曾列入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9年,抵达了罗布泊。是最后见到“蒲昌海”水域的考察队——据判读美国资源卫星的照片,罗布泊于1972年彻底干涸。但由于条件有限,在罗布泊地区的工作似未展开,而且迄今未见详细全面的考察经过发表。其成果自50年代由科学出版社陆续刊出,首先是论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自然条件》(1959年),然后分册出版了《新疆土壤地理》(1965年)、《新疆南部的鸟兽》(1965年)、《新疆地貌》(1978年)等专集,至今似仍未出齐。在考察队地貌组所著《新疆地貌》和考察队成员周廷儒的论文《论罗布泊的迁移问题》中,首次提出了罗布泊“从未游移”说。彻底否定了风靡学坛七八十年的“游移湖”说。
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建了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0—1981年对罗布泊作了考察与研究。因负责人彭加木失踪,1980年的第一次考察于6月就停止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考察分别安排在1980年和1981年的5—6月这个罗布荒原气候条件最不适宜作野外考察的季节进行。夏训诚主持出版了《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论文集)和《神秘的罗布泊》(画册)。彭加木的意外失踪,使这次考察分外知名。有关罗布泊位置问题,论文集赞同罗布泊“从未游移”说。
纵览罗布泊探险史,第一个抵达的近代探险家,是普尔热瓦尔斯基(1876年);第一个在此发现楼兰古老文明遗迹的,是斯文·赫定(1900年3月28日);第一个发现楼兰王国时期文书的,是斯坦因(19001年1月,尼雅巴扎);第一个发现古墓葬的,是亨廷顿(1906年);第一次从事科学勘测的,是斯文·赫定(1900年和1901年);第一次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的,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1980年和1981年);第一个在此殉难科学家,是彭加木(1980年6月)。而在罗布荒原工作时间最长的学者,是中国天体物理学家陈宗器(1930年12月—1931年6月和1934年4—8月,跨度长达一年)。
综观近代探险考察史,对罗布泊的科学考察不是条件最恶劣的,却是持续时间颇久、引起关注极广的,至今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从一定程度上说,迄今已百年的“丝绸之路热”,可以视为罗布泊——楼兰热的同义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探险家从一踏上罗布荒原起,罗布人就是其探险活动的参与者,可中外探险家眼里,罗布人的位置从来是在焦距之外,没有纳入取景框之中。至今没有组建过以罗布人历史为目标的专题考察,也未见研究著作问世。而罗布泊是否游移的争论,100年间几起几落,直到那个西域巨泽早已不存在,使一个原本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演变成经典含意上的“考古”作业,学界仍然在期待结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