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错误,结论一定错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课”教师晚年的反思(ZT)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薛慎之

前言

例1: 凡人必死 (大前提) 例2: 凡人不死(大前提)

汉武帝刘彻是人(小前提) 汉武帝刘彻是人 (小前提)

汉武帝刘彻必死(结论) 汉武帝刘彻不死 (结论)

以上两个例子, 例1的结论是真实的, 例2的结论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从推理形式来看,例1和例2都是正确的 (所有M都是P—大前提,所有S都是M—小前提,所以,所有S都是P—结论).然而, 从前提看,例1的是真实的,例2的(大前提)却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说, 如果前提不真实,即使推理形式正确,正确的推理`即从前提中得出真实的结论也是不可能的.

我以为,我们今天提倡解放思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检查我们赖以得出真实结论的前提是否真实.这种检查,也许,将从根本上颠覆我们坚持了数十年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遵循的仅仅是形式逻辑而已!

我有一位教授朋友,不久以前对我说:”唉, 我讲授了一辈子<科学社会主义>,把许多对的讲成了错的,把许多错的讲成了对的.”作为也是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课”教师的我,深有同感.我不得不苦思苦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发现,原因之一是: 我们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课,自以为真理在握,然而,认定是真实结论或赖以得出真实结论的前提许多竟是不真实的.而由这许多前提架构的思维和话语体系的不真实,不合乎逻辑,自然,也就是必然的了.当我开始觉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十分地痛苦,感觉出”翅膀”的何其沉重.生命于我,远非来日方长,余下的时间,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检查,几乎不可能.这也就是说,我这一生,已经完不成这种思维和话语体系的检查和转变了.以一个既不真又不善的灵魂结束自己的人生,何其遗憾!不过,每当我真有所思从而又有所悟的时候,觉得会有某种解脱,并产生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愉悦.而如果因为我的反思,能促使一些比我年轻的朋友们深思,岂不善哉!

究竟我们认定是真实结论或赖以得出真实结论的哪些前提是不真实的,从而由这许多前提架构的思维和话语体系竟然是十分地荒诞的呢?

我试著开始清理.我更渴望朋友们帮助我,与我一道清理.

之一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人类社会有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它们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请问:这种结论真有根据吗?如果有的话,根据是什么?

1,关于社会形态

要研究所谓社会形态,首先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和社会形态. 扥<辞海>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而社会形态则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两个概念以及其中的原理---如,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是否准确?

什么叫基础呢?<辞海>说:基础,泛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请注意,这里明明白白讲了,是起点,是根本.那么,起点与终点,在时间方面,是有先后之分的;本与末,在性质上,是有因果之别的.

那么,说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是不是先有物质生产,而后才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生育),与精神生产呢? 是不是物质生产是因,而人类自身的生产(生育)与精神生产是果呢?如果事实的确那样,<辞海>关于社会的定义可能是对的.然而,我们知道,人之为人,一定有性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从而,人类自身的生产(生育),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人之为人的必需.这就是说,人的三大生活`从而三大生产必须是也只能是同时的,并列的,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如果一定要说基础`因果,那么,它们三者互为基础`互为因果.提出究竟是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基础,究竟是先有人类,还是先有生产活动,还是先有思想,是一个伪问题.是三大生产而非仅仅物质生产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谁都无法在它们三者之中找得出其中谁先谁后`谁是因谁是果`谁是谁的基础.<辞海>关于社会`社会形态的定义(它实际上正是我们关于社会问题的思维和话语体系的几乎全部基础)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 它把物质生产摆在唯一的基础地位,在重要性上等于把物质生产置于人自身生产(生育)与精神生产之上,在人类社会的三大活动从而三大生产中,好像可以分出谁先谁后,谁更基本.试问:有什么根据? 当代我国有一本高校通用的哲学教材说:”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体. 作为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体的人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主体自身生产即生育不具有决定作用,倒是主体的生产活动具有决定作用.这是一种什么逻辑?该教材把人类自身的生产说成种的繁衍,把人偷梁换柱为人口,把人口偷梁换柱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把人类偷换成为一堆肉身,而不把人视为会思想能劳动的实践主体.于是,在他们看来,有无主体是次要的,主体的活动才是主要的.在主体与其活动之间竟然区分出谁主谁从,谁决定谁.似乎有没有鸡是次要的,鸡生不生蛋才是主要的.共产主义岂非要创造出无源之水!真是无稽之谈 !可见,共产主义在本质上见物不见人,见人的肉身而不见人的思想.或者说,是把人当成会说话的动物--牲口!讲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却忘记人的灵魂和思想的维度!

严格地说,共产主义出发点连”经济人假设”都达不到.共产主义的出发点岂非”经济动物”假设?可是,动物又怎么能够思想`会劳动呢?

著名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经济从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其他实体——文化、社会、政治——的安身之地,其他实体不断向经济渗透,以便推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实体很难互相分开,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经验实在,或如弗朗斯瓦·佩鲁所说的‘实在之实在’,构成一个整体,即我们曾确指为典型社会的‘集合之集合’。”(注:《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世界的时间》,第31页。)欧洲经济史专家詹姆斯·W·汤普逊也说:“在15世纪后半叶,一切影响欧洲从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的因素和力量都在同时起作用,有时候它们甚至融合到一起,很难区分开来。这些力量是客观条件、实践和思想的混合体。”(注:〔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2页。)

其实,岂止经济从不是孤立的,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实在之实在’, ‘集合之集合’, “一切影响社会的因素和力量都在同时起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很难区分开来”.这些表述,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辞海》关于社会`社会形态的定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这些概念`原理,它实际上正是我们关于社会问题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和话语体系的几乎全部基础和基本框架.当这些概念`原理的基础的基础,即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都搞不清楚`搞错了的时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不应该反思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思维和话语体系吗?

总而言之,人类自身生育,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三者之不可分割性,使得所谓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和社会形态概念根本不能成立.经济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孤立地以经济`以生产关系`以所有制界定和区分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 根本上是一种误导.人类社会,既有自然界的全部复杂性,又有生物界`动物界的全部复杂性,更有人类社会特有的全部复杂性.企图从中抽取某一种规定性来界定人类社会的某一个侧面,从研究的角度看,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把某一种规定性---比如说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当成全部规定性,从而,排斥`否定和取消其它规定性, 把一个侧面说成是整个事物,例如,把这一块地域的社会,仅仅依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叫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则是完全不正确的.我们关于所谓社会形态的划分,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

如果一定要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请问:如何解释中外古典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文学具有永恒的全世界的魅力? 如何解释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杜甫诗篇的水平,至今无人企及?如何解释维纳斯塑像几千年以来都视为至美?如何解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纷争延续三千年不断?能够用所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解释吗?有人说,这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难道,所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竟然独立到彼此--即所谓基础与上层建筑数千年内风马牛不相及吗?

我以为,还有一个必须说明的问题.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讲的都不是整个人类社会,而仅仅是人类地理分布的一个局部,沈阳,辽宁,中国,亚洲,……都是一个子系统.局部不是整体,局部不可以代表整体,局部更不可以代替整体.所以,真正的人类社会理论`人类社会形态理论,至今并不曾出现.有的,也仅仅是孤立的分割的东西,是一种盲人摸象.也就是说,中国,一条腿而已;美国,一条腿而已;日本,一条腿而已;……至于人类社会这头大象究竟是什么,似乎,谁也不曾研究过.

2,究竟什么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以什么是资本主义为例.由于本人对此没有深入研究,请允许我引证《清华大学学报》副主编仲伟民在<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论述(摘要):

“ 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章“导论”中,首先讨论了“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做出概念限定。我认为要真正对“资本主义萌芽”做出令人信服的概念论证,首先必须对“资本主义”一词做出概念论证,这是个前提。……“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对中国学者来说是如此之熟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以至于很多学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根本无需专门花精力来界定它,它是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实际情况是,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信手拈来的概念熟视无睹,是因为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了一个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简直就成了社会主义的“天然反义词”;或者形象地认为,像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于是这些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历史学家赫伯特·希顿说:应该把资本主义从词汇中摈弃。著名的年鉴派学者吕西安·费弗尔也主张取消这个词。黄仁宇先生也认为,“资本主义”这个词“最初就没有取好,才有今日之暧昧游离”,像“重商主义”或“商业主义”都较“资本主义”一词为佳,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并试图在研究中不用“资本主义”这个令人头疼的词语。

从历史上看, “资本”一词大概产生于12至13世纪, “资本家”一词大概产生于17世纪, “资本主义”一词出现于18世纪,现代意义广泛使用上的“资本主义”一词,实际上出自于威纳尔·桑巴特1902年出版的《论近代资本主义》.” [注]

可以断言,至今,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究竟什么叫资本主义.同样, 至今,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究竟什么叫原始共产主义,奴隶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几十年之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了之后,中国共产党搞了三十年社会主义之后,邓小平自己就说过,讲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完全可以肯定,这些概念本身就没有被我们真正严肃地研究过.可我们竟为之批判(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或者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奋斗不息.

3,有没有五个阶段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认定,没有.

其一,从古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的任何一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事实可以证明.假如有的话,那也只是人类社会的局部.

其二,从人类社会的局部来说,世界上倒有许多地方的许多事实可以证伪.苏联东欧的所谓被证明必然胜利的社会主义垮了,似乎走了一条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最为持续`悠久的中国,从来没有必然地进入所谓资本主义;所谓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国内,竟然至今并存著原始部落;当年,如果欧洲人不曾飘洋过海来到北美,有谁可以断定,它今天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欧洲人飘洋过海来到这里,难道是历史的必然性?

其三,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客观规律,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共产党革命也好不革命也好,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自行到来,何必拔苗助长?!明摆著,人为的不当和错误干预,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损失,扭曲著中国社会的发展,共产党人的一意孤行的绝对意志却一点也不曾削弱!我们何曾遵循过所谓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因而,”五个阶段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杜撰出来的.

4,联系实际,比如说,当今美国那一块地方的人类社会局部,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

它是一个人性相对张扬开放和文明`精神相对独立`物资相对充足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公民有充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广泛人权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国家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法治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建国两百多年以来从不以武力实行政权更替`而几乎完全取决于选民选票的`政治稳定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已经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第三产业比重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贫富悬殊`尚未消灭贫穷`但中产阶级数量庞大的橄榄型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移民为主体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当今世界最富强的执全球政治经济之牛耳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极富创造精神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开放批评`不断修正错误`不断进步的社会局部.

它是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缺点和错误`远非理想`但比较而言是最好的社会局部.

……

如此一个多元多层次的国家,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来概括,合适吗?如果一定要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样的说法,那么,你如何解释这个当今世界天字第一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社会主义”内容却远比一切号称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多得多呢?

相对而言, 今天我们自己这个国家, 公民少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广泛人权,宪法常常是个空架子, 各种各样的选举陡具形式,一党独裁,军警政法部门以保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为首要任务,党和政府的权力远远大于公民的权利, 基本上靠人治,至今仍然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财政负担的军队只由一党指挥,由政府官员主宰的具有垄断性的所谓国有企业仍然掌握国家命脉,权力与金钱紧密结合,普遍而持久的腐败现象,GDP迅速增长的同时贫富两极分化居世界前列,工人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自我宣传`自我表扬充斥于每时每刻的一切场合……据说,这是一个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领导这个国家的,是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真无法想象黑白可以如此颠倒,是非可以如此混淆. ”皇帝的新装”竟然穿到了太空时代! ---2006/4/16

[注] 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载《学术界》2003年第4期)相关内容更详细摘要

“ 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章“导论”中,首先讨论了“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做出概念限定。我认为要真正对“资本主义萌芽”做出令人信服的概念论证,首先必须对“资本主义”一词做出概念论证,这是个前提。……“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对中国学者来说是如此之熟悉,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以至于很多学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根本无需专门化精力来界定它,它是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实际情况是,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信手拈来的概念熟视无睹,是因为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了一个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简直就成了社会主义的“天然反义词”(布罗代尔语);或者形象地认为,像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于是这些国家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既然对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概念问题始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们多年来讨论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前提上就很成为问题了。正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各有各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所以讨论中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从“战国说”、“西汉说”到“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清代说”,前后竟然相差两千多年,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基于此,有必要首先讨论“资本主义”概念和它的历史渊源问题,虽然我深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许多西方学者也困惑于这个概念的泛化和模糊,在使用这个概念时都非常犹豫。历史学家赫伯特·希顿对这个词极为反感,他说:“在所有以主义结尾的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容易招惹是非。它的含义和定义如此混杂,因而一切懂得自重的应该把它同帝国主义一起从词汇中摈弃。”著名的年鉴派学者吕西安·费弗尔也认为该词已用得太滥,主张取消这个词。黄仁宇先生也认为,“资本主义”这个词“最初就没有取好,才有今日之暧昧游离”,像“重商主义”或“商业主义”都较“资本主义”一词为佳,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并试图在研究中不用“资本主义”这个令人头疼的词语,然而,“资本主义”一词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运用如此之广泛,如此之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觉得它无论怎样有局限,都无法取而代之了。事实上,我们至今确实也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且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个能代替“资本主义”的词汇。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一词出现较晚。布罗代尔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一词出现的历史。他认为,在“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三个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难界定。“资本”一词大概产生于12至13世纪,最初的含义是“资金”、“存货”、“款项”或“生息本金”等。“资本家”一词大概产生于17世纪,其含义是有钱人、大户、阔老、百万富翁等等。“资本主义”一词出现于18世纪,当时人们给它的定义各种各样:资本主义是指“富人的地位”;资本主义是指“一些人在排斥另一些人的情况下占有资本”;等等。可见其意义与今天却截然不同。布罗代尔基本赞成蒲鲁东给“资本主义”一词下的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根据这种制度,作为收入来源的资本一般说来不属于通过自己劳动使资本发挥效用的人。”在布罗代尔看来,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中,这个定义直到今天看来仍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特别强调,“资本主义”一词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在政治斗争中冒出来的……他断言,现代意义广泛使用上的“资本主义”一词,实际上出自于威纳尔·桑巴特1902年出版的《论近代资本主义》一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