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陶质象棋
河北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康煜先生最近收藏了一套宋金时期的陶质象棋。这套棋子凡32枚皆通体素光,无釉,呈现着古物的本色。棋子的素面之上,马、相、炮、士等字的写法各有不同——或是字体有别,或是偏旁有异,使观者不禁由此产生探究的悬念。康先生介绍说:棋子的字样之所以写法不同,是因为陶质棋子为素面,无法用颜色来区分黑红双方,只好用字体或偏旁的不同加以区分。接着,他一边手执千余年前的棋子在“楚河汉界”两侧排兵布阵,一边说起了这套棋子的背景及来历。
由于工作关系,古玩市场是康煜先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一天,几枚零星散落在地摊儿上的

早在战国时代,宋玉《楚辞·招魂》篇中即有关于“象棋”的记述,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编写过《象棋》棋谱,集百僚讲解,在贵族中广泛流传。唐朝时,象棋的形制开始清晰。直到宋代,象棋才得以完全定型,成为现在通用的形制。但以上研究成果,大都来自历史文献记载,宋代以前的象棋实物却并不多见。因此,康先生收收藏的这套兵种齐全、形制统一的宋金象棋便弥足珍贵了。这套陶质象棋诞生的时代,正是中国象棋史上最发达的时期。当时在民间,象棋家喻户晓;在宫廷,帝王大力提倡而且专门设立了象棋待诏宫廷专用棋手;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象棋的出现频率极高;蒙目赛、擂台赛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制作材料上,凡适合作棋具的东西都得到了利用——从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使用的檀木、象牙、玉质等高档棋具,到民间流行的木质、石质、铜质、陶瓷质棋具应有尽有。曾有考古专家推断,这类素光无釉的陶质象棋,不是商品,而是烧窑工人利用职务之便烧制自用的。康先生认为这种推断很有道理。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正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宋金时期象棋的普及程度吗﹖喜爱象棋的古人,竟然到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象棋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陶质象棋称得上是宋金时期中国象棋活跃发展的无声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