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气洋溢的玻璃瓶
玻璃器出现很早,在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就出土有淡绿色玻璃料管,后来历代都有玻璃器出现。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七宝社有玻璃盘、玻璃碗,当时视玻璃为宝物。清人梁同书撰《古窑器考》记载:“明三宝太监出西洋,携烧玻璃人来中国,故中国玻璃顿贱。作镜,内外莹洁,向明视之,不见其质。……山东青、菜铸灯,明逾羊角,薄过竹纸,运至京中,元宵卖之。……小儿玩耍叫子,亦此类之最下器也。”梁同书生于雍正元年1723,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可见在

这件红玻璃瓶高17,腹径11厘米,撇口,长颈,圆腹。瓶壁分为两层,里面为较厚的无色透明玻璃,外层为较薄的红色玻璃。瓶肩、腹部采用琢玉的方法刻磨出莲瓣纹和变体花草。由于外面的红色玻璃层被打磨,刻划掉,露出内层,所以形成红地白花的效果,这与明清瓷器中的青花拔白和釉里红拔白装饰手法相似。
我们平时见到的玻璃器大多是民国时期制作,一般工艺粗糙,质量低下,精美的器物实在太少。而这件瓶子的工艺特殊而精湛,纹饰简洁抽象,抛光面如水晶般剔透,整体看起来自有一种雍容华贵、喜气洋溢的气象,是较为少见的玻璃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