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陆润庠行书七言对联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日,收藏界喜欢“状元”书画蔚然成风。这当中,陆润庠成为众多藏友追捧青睐的“明星”。在碑学风行的清末,帖学虽然退居一隅,但也不甘示弱,有许多书家仍然在帖学的苦海中挣扎着,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的成绩,陆润庠即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陆润庠(1841—1915)一作润祥,字凤石,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光绪初,多次主持试事。曾入值南书房,充任侍读,后出督山东学政,再迁国子督祭酒。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狩,曾代言草制。历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充弼德院院长,授太保。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谥文端。工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享誉一时。

“平江烟雨单衫皱,全蜀山川缩本摹”这副行书七言对联,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书作,为纸本,纵80厘米,横29厘米;钤朱文印“凤石”、白文印“陆润庠”。此联在用笔上以帖为主,一笔一画古意盎然,灵活多变。如作品中的撇画虽多,但姿态风味各有不同:“烟”之撇挺健;“衫”之撇沉实;“皱”、“全”之撇古拙;“川”、“本”之撇洒脱等等。如再仔细分析,还可以看出每一撇在起笔、行笔、收笔以及长短、角度等细微处还各有不同,真可谓一点一画见真功。从结构上看,陆润庠笔下已非纯然的帖家风貌,而隐隐透出几丝碑的气息,体型开张,很有些《张黑女墓志》的味道,正应了“风乍起,吹皱一池*”。作为帖学干将的陆润庠,面对碑学的潮流,也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创新的,只不过由于时代和他身处的位置的局限而未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陆润庠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是“钦定”馆阁体盛行的时代,一方面又是力倡碑学的时代。要仕进,就必须走“馆阁”之路,所以他孜孜不倦地浸*于帖学之中,坚坚持不懈地追踪晋唐名家风范。由于其带有干禄之气,被列入馆阁书家行列,人们提到陆润庠,必然会联想到“馆阁体”,给其不公正的评价。其实,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陆润庠的书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能全盘否认。一是他在功力上毫无愧色,不论是小楷,还是大字都写得平衡端庄,具有谦谦君子之风;二是他的书风清华朗润,有如-一样的清澈,象秋月一般的朗润。从此联来看,也具备了这两种特点,并摒弃了乌、光、方的“馆阁”味,而致意于精、气、神的追求了,有文静、雅逸的特色,有别于“馆阁体”的乌光圆黑。这一点,也似乎在告诉我们,碑帖融合也可得端庄秀美、雅俗共赏之致,不一定非得蓬头垢面,乱头粗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