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藏界喜欢“状元”书画蔚然成风。这当中,陆润庠成为众多藏友追捧青睐的“明星”。在碑学风行的清末,帖学虽然退居一隅,但也不甘示弱,有许多书家仍然在帖学的苦海中挣扎着,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的成绩,陆润庠
岐山县博物馆书画藏品中,有一幅装潢考究,保存十分完好的清末进士陕西才俊王步瀛所书对联。这幅藏品,系已故的岐山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子直先生家藏之物,1972年移存该馆入藏,被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
清代乾隆至嘉庆之际,书法界大兴北碑之风,阮元又首创南北书派之说,论书竭力“扬碑抑帖”。以后,包世臣又推波助澜,著《艺舟双楫》,发挥了阮元书论,给书坛带来了新气象,左宗棠也受到这一书法潮流的影响。 从他
笔者珍藏的郭朝祚行书《皇甫氵是答李生书》纸本册页,单页尺寸13×28.2厘米,共9页,页4行,朱栏分隔,色已褪浅。现经装裱,面目一新,整体观来朴茂清雄古意盎然,极具审美感染力,堪为一件不可多见的古代书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谭延闿楷书七言四尺联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集大成阶段。在“以书取士”之风下,经清代经科举之路选拔的两万名进士,几乎人人写一手好书法。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清代徽商马曰璐的一幅木制“竹黄”对联,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品。对联高150厘米,宽22.5厘米,深栗色底,字及边饰为贴竹黄工艺,浑厚中透露出明快。联文曰“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落款
陕西岐山县博物馆在整理馆藏古旧字画工作中,发现一幅姚元之隶书七言对联。此联原系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子直先生之父,郭建侯所藏之物。1972年由郭子直先生转存岐山县博物馆保藏。对联为纸本,由于历经劫难,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晋司徒王导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一生喜好游山玩水和结交朋友。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
宋《归院帖》页 苏轼书,纸本,行书,纵35.1cm,横12.4cm。 释文: 此虽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证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公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 今当改云宿学士院为
宋《同年帖》 李建中书,纸本,册页,纵33cm,横51cm,行书,15行134字。 《同年帖》又称《金部帖》、《披风帖》,释文: “金部同年,載喜披風,甚慰私抱,殊爲款曲。旋值睽離,必然來晨朝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