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 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1962年春夏之交,在全国各大*院俱乐部里,几乎同时悬挂上了刚刚评选出来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我那时上小学,虽然小也留有很深的印象,离我家不远的“红光”电影院,一进门是很狭窄的休息厅,墙上就挂着笑容灿烂的明星大照片,由于年纪小还不太知道“追星”,也没有买过收藏风靡一时的“明星照”(据称印制了753947张,短短8个月即卖出了714638张)有一篇回忆文章这样形容——“那些曾经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当劳累了一天的同学们经常在晚上一起观看彼此带去的二十二大明星照片,觉得美好极了,那是他们青少年时代的美好梦想。”
当年“二十二大明星”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1961年秋,中影公司宣传处把各地电影观众的要求——宣传和挂出电影明星照片,打了一份报告,交至文化部主管电影工作的副部长夏衍同志,夏衍同意并支持这项报告。中影公司得到上级批准,拟出了一批入围的电影演员名单,这些演员主要是当年国内四大电影制片厂(北影、上影、长影、八一)的演员。名单初拟之后,送发到这些电影厂征求意见,几上几下,多次斟酌,最后定下的名扬影坛的二十二大明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上海电影制片厂: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长春电影制片厂:庞学勤、李亚林、张圆、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王心刚、王晓棠、田华。另外一名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祝希娟。916220955.gif" border=0
“二十二大”中,男演员10名,女演员12名,北影、上影两大厂各占7名。祝希娟是位极幸运的新星,未从学院毕业就因为成功地饰演了《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华而一举成名,比起赵丹、白杨这些三十年代即成名的老明星,祝希娟可谓时代之宠儿。长影的张圆,我不记得她有什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徐秋影案件》算一个吗?(现在证实那是一件冤假错案)金迪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表演确实好,加上李亚林的出色发挥,典型的一对农村青年绝配,这片子我看过多遍,感染力始终不褪。王心刚、王晓棠自不用说了,当年即流传“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之说。某年我于某小饭馆偶遇王晓棠,赶紧请她签了名。二十二大明星中,我还有谢芳的签名、谢添的签名,皆非特意追星,都是机缘凑巧碰上了就请人家签一个。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二十二大明星”再聚首,只聚到了16位,这里面少了王丹凤(人在香港未赶回来),而赵丹、张平、崔嵬、李亚林、上官云珠五位已先后去世,他们的死亡方式不尽相同,但皆令人痛惜。
也许有影迷会问:“二十二大”是否有“遗珠之憾?”当然有了,这“二十二大”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当年一线演员,正红、当红。如果我来选一票,还会加上:冯吉吉、张勇手、田方、舒适、陶金、康泰、黄宗英……
前段日子,我幸运地从旧书摊淘到当年悬挂在电影院的那种大幅“二十二大明星”照片,图幅宽广(53×38厘米),比小照片气派大多了。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私人手中集藏有全份“二十二大明星”大图片者不会太多,我为此而得意。“二十二大明星”作为中国电影百年史中的一个插曲,自会被影迷低吟浅唱下去,轻轻地伤感悠悠地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