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马队:百年哨所的永恒坚守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9-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警惕的眼神,灵敏的嗅觉,精良的装备。

新华网新疆伊犁12月24日电(记者贾启龙)夕阳西下,饱经沧桑的卡伦(意为哨所)、炮台和烽火台,像往常一样,被一点点地淹没在暗红色的余晖中。

夜色既暗,明月初升。黄旗马队哨所的5名士兵,在连长应宏海带领下,踏着积雪悄然遁入门前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当夜,他们将潜伏其中,直至翌日天色大亮。

潜伏,边防部队一种执勤方式,要求官兵借助地形,趴守原地进行观察。是时,气温已低至零下30摄氏度,凛冽的寒风,伴着飘零的落雪。整整一夜,即便再冷,官兵都得一动不动地趴守在雪野上。

这,就是黄旗马队哨所官兵日复一日的守防生活。

哨所之名,缘于130年前。那时,大清朝就于此修设黄旗马队卡伦,以求固边戍防。

虽然,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漂泊,昔日的炮台、卡伦和烽火台,已是古迹斑斑,但边防官兵戍守之志,却愈加坚强。

若将北疆诸多哨所自然环境,按艰苦程度排序,黄旗马队当属前位。这里,有着不尽的暴雪、肆虐的蚊虫、泛滥的洪水和凶猛的蛇鼠。

冬日,这里的雪,一场赛过一场,从不融化。雪落风起,相互造势,寒冷几近将外出执勤的官兵冻透、冻僵。即便穿上最暖和的皮大羊,戴上各类防寒护套,也难御其寒。

秋起,上万亩的芦苇荡,成了蛇鼠的天堂。净长一尺之余的胆大硕鼠,常突袭水中的鱼和苇中的鸟,吱吱乱叫的鼠辈常露出尖长的牙齿,吓唬拿铁锨驱赶它的官兵。每次潜伏,官兵都带上防蛇药品和自制驱蛇棍。

夏天,蚊虫成灾。一巴掌下去,轻而易举拍死30多只蚊子。稍不留神身上就会被叮出成片的大疙瘩,进而流脓、发炎。

春季,洪水泛滥,屡将巡逻路拦腰冲断,低洼处尽是刺骨的雪山冰融之水。车马无法通行,官兵只得脱得精光,一手抱衣提鞋,一手将枪弹举过头顶,踩着不知深浅的河道摸索前行。一趟下来,他们被冻得颤抖不止。

条件极苦,可从没动摇过官兵的戍边意志。机要参谋刘杰,毕业后一直在哨所坚守了12年。妻子为了和他团聚,放弃了西安老家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在部队驻地打工。

他们两岁的孩子,自小左脸就有一块半个巴掌大的胎记,一直没时间做手术。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11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