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生平图集(二)(4)
蒋介石在老家溪口

有点模糊,蒋身后的拱门不错。

蒋介石对全面抗战其实早有统筹决策,他并不是一个只被局势牵着鼻子走的人。他在9.18后之所以默认张学良的不抵抗,下野复出后也只对日本采取一连交涉、一边抵抗的政策,并不是因为他生来惧日,而是他鉴于国家实力与国际局势,不轻易作玉碎的慎重之举。当时苏联老毛子放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社会只作口头同情外别无实际表示,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孤身抗敌难有胜利的希望,更何况内部不一,军阀割据一方,对中央有时公然反抗;红军则公然建立政权。所以 如果当时即与日本决战,除了义和团式的自取其辱外,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对于蒋来说,不可能选择这样策略;更何况当必败的命运到来时,他本人将蒙受更大的耻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与敌作最后决战,他在1934年的一次对军官演说中明白表示,中国将来不仅要收回东北,而且连朝鲜、台湾也要收回。他在1932年至1937年的抗战准备阶段,他事实上采取的是“安内先于攘外”的政策。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对外来侵略不抵抗,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三次大的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不是有他的嫡系精锐参战,就是有他亲自指导,这些事实完全可以戳穿他对外不抵抗的谎言。至于他的安内策略,则主要是借“剿共”来稳住对日关系,并借“剿共”来收伏各路军阀,为全面抗战争取大后方。他在1933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写到:“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使敌不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 次年12月29日日记写到:“若为对倭计 ,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当再熟筹之!”这二只日记充分体现了他的安内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他的安内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载“......1931年2月,(蒋)所拟订的对日作战全盘计划,特别重视大后方的经营。鄂、豫、皖剿共军事结 束,即命他的基本部队胡宗南师移驻甘肃,赶筑公路,准备于开战时将中央政府迁往西北。第五次围剿胜利完成,一九三四年十月,整饬行政,推进建设,旋去成 都,设行营于重庆,督导西南军政,中央的权力遂及于西南三省。此为近二十年来未有之事,改定四川为将来抗日根据地。一九三六年四月,复莅成都、昆明、贵阳,设中央军官学校成都分校,认为四川为天然的根据地。后来的事实说明 蒋确有先见之明,正是由于 蒋的未雨绸缪,使中国能在日本空前的军事侵略面前站稳脚跟。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修筑滇缅公路更是彰显出蒋的高明之处。全面抗战爆发后它成为中国在丧失全部海岸线后唯一的对外交通线,成为中国八年抗战中的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