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援南越揭秘:胡琏差点被越南地下党炸死(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海、空军司令部派驻顾问,使顾问人数增为31人。由于当时除了美国外,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与菲律宾等国都陆续派兵援助南越,因此南越政府特别成立"自由世界军援委员会",台湾也获邀参加,故此,1967年2月台军事顾问团改为"中华民国驻越军援团",团长也改称司令。当时的团长徐汝楫已是第三任,成为了第一任司令,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司令为姜献祥。

台湾顾问团和军援团驻越期间,协助南越军方成立政战总局、建立各级政战组织、开办政战教官班、创建政战大学等。台驻越军援团是在1973年3月12日离越返抵台北,结束为期9年的援越工作。现在,位于胡志明市的前南越总统府独立宫(现已改称统一府)地下作战指挥中心还留有一张越文的"1968年越南共和国各同盟国驻越军队统计表",上面还标明"中华民国"派驻人数为31人,为台驻越军援团留下历史见证。

驻越建设顾问团,台湾援越团再次更名。1973年南北越签订《巴黎和平协定》后,所有援助南越的外国军队和军事人员必须全部撤出,越战彻底"越南化"。不过久经战乱的南越政府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希望台驻越军援团能继续协助,台湾"当局"基于共同***的立场,决定继续予以援助。台湾军援团提出几个变通方案,与南越政府研究协调后,再经台湾"当局"核定,最后决定以"驻越建设顾问团"名义,继续留越援助。

台"国防部"便以"博爱项目"为代号,秘密进行"驻越建设顾问团"的筹组。驻越期间成员还加发每月300美元的补贴。1973年4月,建设团正式成立,团长为曾担任"奎山军官团"参谋长的刘戈仑少将,团员大部分为政战军官,于5月分两批抵西贡,并分赴南越军方政战总局所属各局及各战术区任顾问。不过海、空军司令部和政战大学并未再派遣顾问。

建设团团员在南越,首先是拿公务护照,后来才改换外交护照,得以享受外交人员礼遇。南越军方也很重视建设团,派驻各单位顾问都配有翻译,团部则由一名中校管理,并派驻卫兵维护安全。团长配有座车,还提供数辆吉普车供团员使用。

由于建设团是机密计划,因此团员皆着便服,且行事低调。当时南越仍是战区,很多团员都不敢让家人知道派驻西贡,只好骗说要到日本琉球美军心战班受训,直到半年后首次休假回台才表明派驻西贡。虽然西贡并非战区,但也不平静,团员上街都结伴而行,且随身携带手枪,以防万一。

由于团内生活纪律要求严格,加之并无太多娱乐设施,跟住在和尚庙没有两样,团员有时只好绕着团部庭院慢跑发泄精力,戏称为"拉磨"。另外,团部后方为一高中女校,有些团员有时也会站在二楼阳台上看看女学生,"望梅止渴"。

建设团任务仍以延续过去军援团协助南越军方政战为主,以加强政训、心战、安宁社会为重点。较特别的是,建设团还推动"克难生产"。因为建设团发现南越政府军经常久驻一地,很少调动,且大都与军眷同住。而南越久经战乱,广大肥沃的土地大多闲置,建设团于是利用团内经费购买玉米种子、农药、农具等,提供越军及军眷参与农垦。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2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