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喀秋莎/斯大林管风琴”--苏联BM-13型火箭炮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喀秋莎的"罗曼"史

用了一个最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一种最野蛮的火炮。

苏联的火箭炮--"喀秋莎",有着烈火史诗般的传奇故事。

苏联火箭炮之所以被称为"喀秋莎",有两种传说。一说:喀秋莎是一个美丽的苏联姑娘,在二战中参加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后来英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她,把苏联红军最厉害的武器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另一说:在火箭炮刚刚研制出来时,为了保密,起了一个与武器完全无关的代号--"喀秋莎",因为这是很多苏联姑娘都喜欢取的名字。

是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火箭炮,并首先用于实战。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象前苏联那样投入人力、财力去研究各种火箭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名远扬的自行火炮--喀秋莎系列就是苏联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战后,苏联又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发展出了完备的火箭炮武器运载平台,使苏联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火箭强国。

火箭炮的诞生

苏联火箭武器发展经历了十分崎岖坎坷的历程。

早在沙俄时代,就有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领域做过许多先驱性的尝试,但因政治环境影响,他们的工作受到种种限制和阻碍,直到十月革命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当时,杰出的火箭学家尼古拉.依万诺维奇.迪秋米洛夫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组成了气体力学研究小组(简称GDI)。这是苏联火箭研究和开发事业真正的开端。

1920年,科学家V.A.阿尔特米耶夫完成了固体燃料火箭的设计、组装和试射,但遗憾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有叛乱,外有干涉的严峻形势,火箭事业再次陷入停顿。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开发组才又集中力量开始研究以固体燃料为动力的火箭弹课题。经过3年奋斗,开发组终于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无烟火药为动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0年4月,迪秋米洛夫不幸逝世,刚刚起步的苏联火箭工业又遭沉重打击。群龙无首的GDI研究所差点解放,幸得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庇护,研发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火箭弹和RS-132型130毫米火箭弹研制成功。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射程可达5公里以上。

1938年,苏联以战斗机作为机载平台,成功的进行了世界首次空对空,空对地火箭弹攻击实验。1939年5月9日,在蒙古边境的哈拉哈河战役(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中,苏军把使用延时引信的火箭弹投入了空战。根据参战的苏联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波罗杰伊金在战后所著的《战斗机》一书记载,在他参加的85次战斗中,共使用火箭弹击落了10架日军轰炸机。

战争之神的魅力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苏联终于在1939年4月制造出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BM-13-16型样车。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喀秋莎的诸多优点在试用过程中得到肯定,但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1940年,当时的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对喀秋莎发难,原因居然是担心火箭炮的使用会淘汰原有的火炮品种!他对喀秋莎的生产工作制造了重重障碍。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GKO)直到1941年4月才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BM-13-16。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日,莫斯科科布雷萨工厂接到指示立即开始BM-13-16的大批量生产。首批7辆BM-13-16发射车和3000发RS-132火箭弹配属莫斯科军区。同年10月,工厂整体转移到车里雅宾斯克,在那里一直生产到1945年。在搬迁的同时,132毫米火箭弹的编号由RS-132变更为M-13。这种口径的火箭弹在当时已被划入重炮的范围,杀伤力可观,最大射程为9.05公里。

1943年夏天,为提高射程,苏军把两枚M-13火箭弹合并发展出增程型M-13DD,并配发部队,最大射程达到了11公里,同时携弹量也从原有的16枚减至8枚。火箭弹的发射方式也有改进,延长的点火线可使操作人员在驾驶室内完成发射。为了防止高温尾焰对驾驶室的烧 ,在其周围加装了可折叠的薄钢板。

1941年6月28日,苏联编成了BM-13-16火箭炮的第一支作战部队。莫斯科军区的7辆发射车被编为独立实验部队,由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上尉指挥,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的党团员中挑选的。

喀秋莎火箭炮首次投入实战是当年7月13日在奥尔沙地区,德国中央集团军和苏联西方面军在此对峙。根据时任西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的回忆录中记述:"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甚至退了回来"。德军方面也有类似报告。正在进行中的第9军第12装甲师报告:"我们遭到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这次攻击给德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称"喀秋莎"为"魔鬼火炮"。

不断发展的喀秋莎

BM-8火箭炮的研制过程因为有BM-13的现成经验,花的时间要短许多。BM-8使用的M-8型82毫米火箭弹(前称RS-82),最早生产的型号是36管的BM-8-36。与BM-13-16一样,它也使用吉斯-6卡车和英美军援的车型,后又研制出BM-8-48。M-8型82毫米火箭弹的杀伤力与苏军82毫米迫击炮弹相当,最大射程5.3公里。BM-8系列车种一直生产到1945年,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82毫米和130毫米火箭弹获得巨大成功后,苏联继续开发口径更大的火箭弹。1942年6月,科布雷萨工厂的总设计师路德尼斯基完成了口径300毫米,弹重72公斤的M-30火箭弹的开发任务。M-30火箭弹的弹头为半圆形,装药量是M-13的6.3倍,达到28.9公斤,但射程很短,只有M-13的1/3(3公里)。M-30火箭弹放置于木制弹架中,由钢架支撑,电子点火,操作简单,隐蔽性强,杀伤力巨大,曾有彻底消灭德国一个步兵营的惊人战绩,一时传为美谈。该弹种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利用M-30火箭弹研制出BM-31-12火箭炮。原型车使用木制弹架,携弹量6发,生产型改为钢管焊接弹架,携弹量增至12发,上下两排排列,射程达到4.25公里,平台仍是吉斯-6和美制US-6并用。BM-31-12从1944年下半年起,配属给支准备反攻德国本土的部队,生产数量不祥,根据1945年5月1日(苏德战争结束前)登记在册的数量,共有1047辆。

战后概况

战后是苏联火箭炮的大发展时期,它的口径不断增大,发射装置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管式和方筒式取代了轨道式,射程甚至可以达到100公里。

最值得一提的,是BM-21火箭炮(也称"冰雹"),该炮于60年代装备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还大量装备东南亚及前华约各国,我国也进行了仿造。这种火箭炮对世界各国火箭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BM-21火箭炮是前苏联研制的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因性能先进而名扬天下,先后生产2000多门,畅销50多个国家。BM-21型1964年起装备前苏军最主要的前线火炮,各甲种摩托化师装备1个营,每营18门。早期的BM-21采用乌拉尔-375型载重车为底盘,最大时速70公里,以后改用4*4轮式越野车,最大速度达到85公里/小时。BM-21可在18秒内发射40枚火箭弹,全营齐射能发射720枚火箭弹或化学弹,总重量48吨,超过美国陆军师全部身管火炮一次齐射量。直到目前为止,这种火箭炮仍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炮兵的标准装备。

继BM-21火箭炮之后,BM-22(又称"飓风")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装备师级以上炮兵部队。口径为300毫米,采用前苏联火箭炮的传统布局,12支定向管排列成II型,左右各四管,上面一排有四管。每支定向管长达8米,底盘为MA3-543型8*8卡车,拥有较高的机动性。整个作战系统全重43吨,共有四名乘员。

"飓风"安装有自动装填机,发射完火箭弹时,装填手可利用机械式装填系统从MA3-7313型弹药补给车上快速将12枚火箭弹装到定向管内。最大射程达7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车上装有自动化火控系统,包括弹道计算机,无线电传输系统和自动定位系统。每个火箭炮连还配有一辆射击指挥车。接到目标数据后,定位系统自动测出相对位置,火控电脑计算偏差,数据送至发射控制系统。火箭弹在飞行初段使用简易惯导技术,能自动修正飞行。"飓风"使用高爆字母弹长7.5米,重800公斤,内装72枚75毫米子弹头。一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864枚子弹头,覆盖60万平方米地域。

苏联的火箭炮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全世界火箭炮的发展方向。二战时期英、美、德等受苏联的影响也相继开发出了自己的火箭炮,德国有150毫米、280毫米等口径的火箭弹。发展出了SdKfz4型伴履带式42毫米自行火炮;英、美两国则在M-4A1中型坦克上加装火箭发射架成为复合型武器,他们甚至在水陆吉普上也装上了火箭发射器。战后,火箭炮仍然是各国军队的宠儿,如:美国的M-270、德国的拉尔斯,等。甚至工业不发达的朝鲜都有自己的金策火箭炮。

苏联火箭武器在世界战争中的辉煌战绩不可磨灭,喀秋莎的美名永载史册。

红色雷神――――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有一种武器令人激动,有一种武器令人骄傲,它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么好听的名字,用它来命名火箭炮,有几个传说:一说:喀秋莎是一个美丽的苏联姑娘,在二战中参加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后来英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她,把苏联红军最厉害的武器――火箭炮称为"喀秋莎"。二说:在火箭炮刚刚研制出来时,为了保密,起了一个与武器完全无关的代号――"喀秋莎",因为这是很多苏联姑娘都喜欢取的名字。三说:是苏联在研制火箭炮的武器代号是字母"K"开头,以花的名字"喀秋莎"用来保密命名.

另外吃够了喀秋莎苦头的德国人和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叫"喀秋莎"火箭炮成为"斯大林管风琴"!

所以,苏联火箭炮就有2个绰号:喀秋莎和斯大林管风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总共有四大系列的,他们分别是82毫米 M8系列,132毫米 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 M31系列.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军队总共装备了2400门 BM-8,6800门 BM-13,1800门 BM-31喀秋莎,以嘎斯卡车底盘总共生产了3374辆火箭发射车(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

1920年,科学家V.A.阿尔特米耶夫完成了固体燃料火箭的设计、组装和试射,但遗憾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有叛乱,外有干涉的严峻形势,火箭事业再次陷入停顿。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开发组才又集中力量开始研究以固体燃料为动力的火箭弹课题。经过3年奋斗,开发组终于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无烟火药为动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0年4月,迪秋米洛夫不幸逝世,刚刚起步的苏联火箭工业又遭沉重打击。群龙无首的GDI研究所差点解放,幸得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庇护,研发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火箭弹和RS-132型130毫米火箭弹研制成功。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射程可达5公里以上。

1938年,苏联以战斗机作为机载平台,成功的进行了世界首次空对空,空对地火箭弹攻击实验。1939年5月9日,在蒙古边境的哈拉哈河战役(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中,苏军把使用延时引信的火箭弹投入了空战。根据参战的苏联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波罗杰伊金在战后所著的《战斗机》一书记载,在他参加的85次战斗中,共使用火箭弹击落了10架日军轰炸机。

“喀秋莎”得名的来源: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

河上飘落柔漫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这优美动人的歌声告诉我们,“喀秋莎”本是一位美丽温柔姑娘的名字,可是威猛无比的火箭炮为什么也叫“喀秋莎”呢?请看关于“喀秋莎”的一串儿故事―――

奥尔沙突击露真容 神威赢得战士爱

1941年7月15日,法西斯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下午2时许,气势汹汹的侵略军占领了火车站。大批坦克、装甲车辆就在车站附近稍事休整。坦克手从闷得透不过气的“乌龟壳”中钻出来。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阴下用餐、休息。突然,车站旁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飞向空中。弹药车中弹后燃起熊熊大火,连锁反应般地炸毁了四周的车辆和装备。地上躺满一具具德国鬼子的尸体。残兵败将嚎叫着四处逃窜。

德军指挥部闻讯大为震惊。情报人员很快搞清了事实真相,是苏军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这次猛烈的火力突击,用刚刚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出80发火箭弹。这种火箭的正式型号为bM-13。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К,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它为“喀秋莎”。

“喀秋莎”诞生多坎坷 斯大林拍板快投产

“喀秋莎”初次出征一鸣惊人,然而它的诞生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早在沙俄时期专家们即已开始火箭推进的理论研究。“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对付白匪的骚扰,火箭专家设计了利用卡车运载和发射的火箭炮,为了使火箭弹飞行稳定进行了大量实验。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平稳地飞行了400米。又经过多次改进,火箭炮射程达到1.8千米。在1939年的对日作战中,火箭弹曾从一架飞机上攻击日军地面部队获得成功。但从地面车辆上发射火箭弹的效果很差。由于发射架装在车上很不稳定,射弹落到目标区的散布范围很大。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琢磨后决定改用一排I字形发射轨。每根钢轨上、下两侧各装一发弹。8根钢轨并列在一起装在可以转动的支架上,便于进行方向和高低变化。原来的发射架向着车辆侧面发射,就像舰炮射击一样,这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后来改成与车体呈纵向状态,炮手从后面装弹,火箭弹越过驾驶室向前飞行,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发射16发弹只需10秒时间,最大射程可达到8.5千米。

斯大林接到研制情况和试验报告后十分满意,下令立即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此时已是1941年6月21日。第二天德军就大举入侵。兵工厂夜以继日赶制出了5 门炮运到前线,初战显威,沉重打击了德寇嚣张气焰。从此“喀秋莎”大显身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大放异彩。

科技为它添风采“喀秋莎”青春常在

战后,随着科技发展,“喀秋莎”性能不断改进。苏联继续发展了多种先进的火箭炮,其型号之多、数量之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堪称“喀秋莎”王国的 “巨无霸”。仅20世纪50~60年代苏军就装备了BM-14、BM-21、BM-24、BMA- 20等多种火箭炮。尤其是BM-21因性能先进而名扬天下,先后生产2000多门,畅销50多个国家。近年来传媒报道的“喀秋莎”大多是这种武器或它的变型。

BM-21型火箭炮原装备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的炮兵团,主要用来消灭敌集结地域有生力量,压制或摧毁炮兵发射阵地,破坏多种野战工事和支撑点。早期的 BM-21采用乌拉尔-375型载重车改装而成,最大行驶速度70千米/小时,以后改用轮式4轮越野车,最大速度达到85千米/小时。在车体后部的大型旋转架上有4 0个发射管,可在18秒内发射40发子母弹,摧毁20千米远的各种目标。无数子炮弹铺天盖地袭来,就像晴朗的夏天突然袭来的冰雹一般。俄军士兵常称它“冰雹” 炮。近年来俄罗斯和法国合作,制成多种性能更先进的火箭弹,有的射程增大到 36千米,并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杀伤威力。

在车臣战场上,俄军使用的“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重达800千克,最大射程达到70千米。它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技术,在发射管上装有一个“黑匣子 ”,可为每发弹自动编制程序。弹上的燃气发生器可根据指令产生高压气流,不断修正火箭弹的飞行方向,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了3倍,因而被誉为目前正式列装的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据最近报道,俄罗斯还在研制一种专用于战场侦察的火箭弹。它的中部和尾部装有折叠式弹翼,飞到空中张开弹翼便成为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可从9千米高的空中摄下目标图像后传到指挥中心。威力巨大的“龙卷风”火箭炮配上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将在21世纪战场上再放异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