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Ki-10九五式战斗机(2)
Ki-10第四架原型机
日本陆航签订Ki-10-I生产合同时,督促川崎公司着手改进飞机的稳定性。为此,第185架Ki-10被装上了加长翼展和增加面积的机翼,机身也一起延长。试飞揭示飞机的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此,它被定为下一型的原型机,使川崎公司在1937年6月得以生产Ki-10-II。日本陆航将其命名为九五式二型战斗机。
1936年4月,川崎公司开始为Ki-10进行减小阻力的改进。为此,第200架Ki-10的机体在当年10月完成改装,被定名为Ki-10-I改。新飞机的散热器从引擎罩正下方移动到了经过减阻设计的悬臂式主起落架之间,起落架轮内侧加装了减小阻力的整流罩。动力设备依旧是Ha-9IIa发动机,但引擎罩也经过流线型处理。在测试中,Ki-10-I改飞出了420公里/小时(261英里/小时)的速度,这比标准的Ki-10-I快上了20公里/小时(12.5英里/小时)。
借助Ki-10-I改的经验,川崎公司制造了两架Ki-10-II改,以验证在Ki-10-II的具体上进行减阻处理的成效。Ki-10-II改的动力系统升级为Ha-9IIb发动机,在3800米(12470英尺)的高度可以输出950马力,这驱动飞机达到了445公里/小时(276.5英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即便它的速度距离中岛公司的Ki-27相差不远,Ki-10-II改还是停留在了原型机阶段,原因很简单--双翼机的时代过去了。
Ki-10-I和Ki-10-II被日本陆航运用于日本本土、台湾、朝鲜以及伪满洲国,在抗日战争和诺门罕冲突中均有出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Ki-10系列被转为二线的训练机使用。消息闭塞的盟军情报官仍然认为它是日本陆航的一线战斗机,并给它取了“佩里(Perry)”的绰号,但盟军只能在中国大陆上空偶尔与之接触。
使用单位
第1、4、5、6、8、11、13连队(Rentai);第4、9、10、33、59、64、77战队(Sentai);明野战斗机学校(Akeno Fighter Training School)
技术资料
机型 :单座双翼战斗机,全金属结构,采用轻合金以及布质蒙皮。
乘员 :1人,位于开放的驾驶舱内。
动力 :
一台12缸V型液冷的川崎Ha-9IIa发动机,起飞输出功率850马力/海平面输出功率720马力/3500米(11485英尺)高度输出功率800马力,驱动两叶木质螺旋桨(前两架原型机)或三叶金属螺旋桨(第三和第四架原型机,Ki-10-I、Ki-10-I改、Ki-10-II)。
一台12缸V型液冷的川崎Ha-9IIb发动机,起飞输出功率850马力/海平面输出功率700马力/3800米(12470英尺)高度输出功率950马力,驱动三叶金属螺旋桨(Ki-10-II改)。
武器 :引擎罩上方内埋藏安装7.7毫米口径89式机枪×2。
产量 :由岐阜的川崎航空机工业(Kokuki Kogyo)生产588架,包括
Ki-10×4原型机(1935年春)
Ki-10-I×300生产型机(1935年12月-1937年10月)
Ki-10-II×1原型机(1936年5月)
Ki-10-II×280生产型机(1937年6月-1938年12月)
Ki-10-I改×1原型机(1936年10月)
Ki-10-II改×2原型机(1937年11月)
Ki-10三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