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G4M“1”式陆攻机(2)
太平洋战争中最有名的日本轰炸机,粗而圆的机身象极一根大雪茄,日军称做飞行雪茄,早期的型号无任何装甲保护,因此很容易被美军击落,被戏称为飞行的打火机(Flying Lighter),后期安装了装甲与防弹油箱,但总是大量被击落,非常的倒霉,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与海军头号王牌西泽广义都是做为乘客乘坐1式陆上攻击机时被击落,1945年8月19日运载着日本投降谈判团前往硫磺岛美军基地的也是1式陆上攻击机 .
战后0战设计师崛越二郎曾就1式陆攻的打火机问题回答了记者的疑问,崛越二郎说:“当时海军要求1式陆攻能够依靠自己的机动性保护自己,而不是靠重装甲与自卫火力,所以1式陆攻设计时就没考虑过耐弹力问题,而是全力提高速度与回转性能,取消了以前陆攻都要安装的装甲,因此非常不耐打。而航空技术是一步步来的,在战争初期,海军提出的要求超过了日本的设计能力,1式陆攻根本就没有办法靠机动性来应付美军的战斗机,尤其是还带着炸弹的时候,怎么能去靠与敌人战斗机比机动性取胜???所以1式陆攻的设计思路就是有问题的”。
1937年9月,日本海军向三菱公司直接下达了要求苛刻的设计任务书。作为96式陆攻的换代机种,“一式陆上攻击机”问世了。这种新型双发远程轰炸机与96式相比,将在速度、火力、特别是航程上有长足的改进。1938年8月开始木模审查,1939年9月原型机“12试陆攻”研制成功,10月23日在各务原机场首飞成功。经小改,1940年1月移交海军继续试飞改进,并取得满意结果。由于96式陆攻在中国大陆上空不断被击落,海军决定不顾一切地先发展所谓的“翼端护航机”,实际上就是象YB―40那样的轰炸编队全程火力护卫机。因此,一式陆攻的最早投产型号达十座的G6M1特种用途机。真正的轰炸机型号投入批产,已是1940年底的事了。
一式陆攻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不外乎是有一个全金属半硬壳结构的粗壮机身。从机头到机尾,它的直径几乎不变,两端粗钝的机身获得了“飞行香烟”的绰号,据说这是为了考虑让炸弹能全部收入机腹弹舱,让乘员能方便地走动联络,给尾塔炮留出射手空间和简化工艺,减少自重等一系列理由才这样设计的。一对梯形上反中单机翼内设有洲际飞行必需的6000公升整体油箱,后期出于安全目的又改为多个橡皮防弹自封油箱。在机头、尾、机背及机身两侧设有炮(枪)塔,这在日本飞机中是不多见的。一对“金星”型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对称安装在机翼上。并全面用电气代替液压控制开缝襟翼和可收放后三点短柱起落架等各种附件。在挂装250千克以下炸弹时,弹舱不用舱门,而在挂装大型炸弹、鱼雷或侦察器材时可选装3种不同的弹舱门,机上配备正副驾驶、机长、领航员、通信士、机械士和射手等7人。
除两架原型外,一式陆攻还有以下改型:翼端护航机(G6M1)编队护航机,机腹多一个双炮炮塔。 因过于笨重,只生产了30架,后又改成一式大型陆上教练机11型(G6M1―K)和20座的伞兵空降运输机(G6M1―L2)。
一式陆攻11型(G4M1),1940年12月投产的第一种轰炸型,1941年4月定型,8月入侵中国大陆。装备“火星”11发动机,机身上部及两侧的枪塔呈水滴形,产量405架。
一式陆攻12型(G4M1),为避开中国军队高炮伤害,改装“火星”15发动机,使全油门最大作战高度达5500米,油箱也作初步防火处理,后期又在主翼下面贴30mm防弹橡皮板,至1944年1月为止生产了797架。
一式陆攻22型(G4M2),1943年春投产的性能改良型,为此总重增加了3吨。它使用更厚的层流翼型,使翼内燃油容量从4900升增至6490升。主翼尾翼翼梢修圆,平尾扩大,并改装带助推排气总管的可喷水加力“火星”21发动机及汉密尔顿电动变距螺桨。机身上部改装20mm航炮半球形动力炮塔,代替了原7.7mm机枪水滴状枪座,机头透明段加长,并为原7.7mm机枪设置了驱动装置和备用枪架,两侧水滴形枪塔改成平滑的窗式射击舱口。机身前下方处增加窗口,方便了夜间轰炸。加装弹舱门后,炸弹舱向下微凸,以便容纳大型武器,该机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另外,22甲型添装了搜索雷达,侧方射击舱口改装航炮;22乙型的上部动力炮塔换装2号航炮。
一式陆攻24型(G4M2A),利用22型改装减速比不同的“火星”25发动机的改型。其中24甲型装上了三式空6号雷达,侧方射击舱口改装20mm1号航炮。24乙型除拥有雷达外,还在机背炮塔上改装2号航炮。24丙型又将机头7.7mm 机枪改成13mm口径。一式陆攻24丁型(G4M2E)是火箭动力载人自杀飞机“樱花”的运载母机,而且为驾驶舱和油箱增设了装甲。
一式陆攻25型(G4M2B)是试装“火星”27发动机的试验机,仅一架。26型(G4M2C)是改装燃油喷射“火星”25乙发动机的试验机,仅两架。27型(G4M2D)是改装带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火星”25乙发动机的试验机,仅一架。
以上各式G4M2在名古屋、冈山二地共生产出1154架。
一式陆攻34型(G4M3)是1944年1月试飞的最终改型。
机翼改用单梁结构;废除致命的整体油箱,代之以分置的橡皮防弹油箱,但携油量减少三分之一。机头配备2挺7.7mm机枪或1挺13mm机枪,机尾改装仿B―17飞机的手操纵尾炮塔,重心为此后移,平尾改为上反式。因地震和空袭的影响,只来得及生产60架,其中34甲型(G4M3A)是运输或反潜巡逻机改型。
一式陆攻36型(G4M3)是从27型发展而来的高空型,有涡轮增压器增压,1945年1月出厂,仅两架进入试飞。
在一式陆攻三大系列中,G4M1从1939年10月至1944年1月共生产1202架;G4M2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共生产1154架;G4M3从1943年12月至1945年8月共生产60架。总计2416架(一说2479架;一说2440架)。
1941年5月,一式陆攻开始交付部队。1941年夏初,11型首先装备日本海军高雄航空队(驻台湾)。7月中旬,已有180架一式陆攻进驻汉口、孝感等机场,并开始对重庆等大后方都市的狂轰滥炸。8月11日,高雄航空队的铃木正一少佐率领9架一式陆攻11型,与另20架“零”式战斗机一起,乘夜色掩护从汉口起飞空袭成都机场,拂晓时分,炸弹纷纷落在停机坪上,炸毁地面飞机16架,“零”式机击落中国空军飞机3架,一式机击落2架,并在施虐后扬长而去,竟无一损伤,这便是所谓的“才号作战。”
同年9月,鹿屋航空队利用一式陆攻展开了紧张的海面超低空浅吃水鱼雷攻舰训练,目的是为了打击威胁越来越大的美国海上机动力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海军在远东的七支航空队中已拥有远程轰炸机,其中三支部队配备的正是一式陆攻。它们分别是高雄(72架)、台南第一(48架)和台中鹿屋(36架)三支航空队。这156架新机配布在印支及台湾各前线机场上,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战略打击力量。
12月8日,珍珠港的硝烟尚未消散,须田少佐率领的54架一式陆攻就突袭了驻菲美军的伊巴机场,炸毁地面飞机三分之一。此后经两天连续轰炸,全部破坏了机场上的飞机。
两天后,鹿屋航空队宫内少佐又率领26架清一色挂鱼雷的一式陆攻配合96式陆攻一起在马来海峡与皇家海军舰队展开了战斗。日机以20米浪尖高度接近目标,于800米处投下鱼雷,一举击沉巨舰两艘,打了一场利索的航空反舰战。与此同时,该部队还抽出一半兵力(4~6个中队)参与对爪哇岛及波特太温地区的空中支援,这也是日本海军扩大对南太平洋“快速扫荡”的前奏曲。由于日本缺乏盟军那些四发重型轰炸机,所以一式陆攻就成了海空大战中日寇最有力的战略打击力量之一。
1942年2月20日,以布朗中将为指挥官的美国舰队加紧了对腊包尔要地的攻势,驻该地组建才10天的日海军第4航空队倾巢出动它所有的17架一式陆攻,飞往新几内亚海峡美舰上空实施反攻。由于鱼雷供应不上,只得改挂炸弹。在一阵狂轰之后,曾暂时制止了美舰的挺进。但有9架日机被击落,2架重伤后迫降于海面,却又遭F4F战斗机的再次攻击。
有一架三谷明中尉的一式机中弹后曾企图撞向旗舰“列克星顿”号航母,因飞机提前自爆而未得逞。在这场海战中,美方仅损失2架战斗机。
在2月份的另一场海空冲突中,日第752航空队的10架一式机全部被击落在马来海海面,无一生还。但在26日的另一次海上突击中却击沉了“兰格莱”号航母,使美军遭到一次小小的挫伤
5月7日,第4航空队的一式陆攻曾用鱼雷在珊瑚海海战中命中了澳大利亚号重巡洋舰及其他舰只。
从1942年9月22日开始,高雄航空队的27架一式陆攻开始反复轰炸腊包尔,经一个月的激战,只剩7架尚可飞行,可见当时空战的炽烈程度。9月28日,该队又和鹿屋、三泽航空队拼凑出27架一式陆攻,由42架“零”式掩护再次进攻爪哇岛,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当时,采用整体油箱使一式机只要机翼一处中弹起火,便能燃及整只机翼,造成机毁人亡。这也是它战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美军戏谑其为“一触即着的打火机。”
1943年1月30日,第751航空队有11架一式机进攻林奈尔岛,于黄昏时分击沉了“芝加哥”号重巡洋舰和“拉斐莱特”号驱逐舰,但自己也有半数飞机进了鱼腹。2月2日,海上弥漫着铅一般的乌云,705航空队又派出14架一式机,由三原元一少佐指挥攻击了桑克利斯托巴岛附近海域的盟军舰只。
4月18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元帅一行搭乘两架一式陆攻,由6架零式战斗机护驾,前往所罗门前线视察。美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事先得悉此举,策划了一场漂亮的空中伏击战,以洗珍珠港事件之耻。上午9时33分,美国陆军339中队16架P―38战斗机挂着特大号副油箱经630千米贴海飞行准点抵达伏击点。9时35分,日机编队果然落入圈套,在兰菲尔和巴伯等人的果敢攻击下,两架一式陆攻均被击落,山本等人坠入热带丛林深处,落得个尸臭冲天的下场。
同年秋后,随着美国海军航空兵制空力量的日益强大,不少部队的一式陆攻已不敢在大白天出击。因为给养和机件供应日趋艰难,日本军用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作战质量上都已捉襟见肘了。
战争最后一个年头,日寇战败已成定局,大本营孤注一掷,决定动用一式陆攻24丁型,挂上“樱花”型“人弹”,以自杀撞击目标的形式进行疯狂的“特攻”行动。首次行动称之为“神雷攻击”,708航空队的一式陆攻运载母机在腹下挂着小小的“樱花”飞机准备从宇佐基地起飞,奔袭九州海域美舰。可是发动机的隆隆声招来了大群F6F战斗机,大批炸弹投在这群头裹白布条、准备背水一战的武士们的头上,第一次自杀攻击被及时扼制住了。
1945年3月21日,第711航空队的长野中五郎少佐又率领18架这种运载母机,挂着16架“樱花”飞机,在24架“零”式飞机掩护下直奔冲绳以东洋面。带有易爆的液体火箭燃料的“樱花”飞机在挂架下微微地晃动着,随时准备与美舰同归于尽。距目标110千米时,突然遭到50架F6F的迎头拦截,“地狱之猫”战斗机把“零”式飞机冲得七零八落,一式陆攻失去了掩护,纷纷提前扔掉机腹的累赘逃命,但最终仍未逃脱全部被歼的命运。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寇最后一次飞行也是由一式陆攻完成的。1945年8月18日,日本政府全权代表河边虎四郎陆军中将从本土登上涂成全白并画有绿十字标志的专机飞往伊江岛向麦克阿瑟将军投降。
一式陆攻是设计成功的双发轰炸机,个别性能指标达到了欧美四发飞机的水平,它是日本海军在侵华战争中后期及太平洋战争全期中成功的战略机种,后来虽也发展了“深山”、“连山”之类的四发轰炸机,但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