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米切尔(Mitchell)中型轰炸机(3)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B在距离日本海岸700英里处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每架飞机携带4枚500磅的炸弹,轰炸了东京等城市,而后飞机飞往中国。16架飞机由于跳伞和迫降全部损失,但绝大部分飞行员在中国获救。尽管轰炸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不足道,但这次行动对美日双方以及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即使B-25只制造出这16架,完成东京之行就足以使其名垂青史。但实际上B-25在太平洋中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战争中期,B-25参与使用了类似鱼雷攻击的“跳跃”投弹技术。飞机在低高度将炸弹投放到水面上,而后炸弹在水面上跳跃着飞向敌舰,这提高了投弹的命中率,并且经常炸弹在敌舰吃水线以下爆炸,杀伤力增大。

另外,整个太平洋战争中,为适应战事的需要,B-25进行着不断的改装。例如,1943年,在两栖支援任务中,美军发现飞机的扫射比投弹能够更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对B-25的机炮进行了加强和改装,改装的最终结果竟然在B-25G型机头上加装了77mm的M4加农炮,这是二战实战中飞机上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在1943年的新不列颠和俾斯麦海等的战役中,这种77mm火炮对付运输船和登陆艇等移动迅速的小型船只非常有效。实际上直至战后AC130上的105mm榴弹炮的出现才超过了B-25G的记录。但1944年时,M4火炮已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目标,北美就拆掉了可移动的机头而改装成二战结束时的最终型号B-25J,主要用于完成其轰炸任务,但其各个方向上仍装有18挺0.5英寸的机枪。从B-25改装的情况就可以对其广泛的用途窥见一斑。
在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下,停产前各型B-25共生产了9800余架,这一数量超过任何美国的双发飞机。
型号 B-25J
制 造 商 北美公司
发 动 机 2发,莱特R-2600活塞发动机,每发1700马力
航程 1350英里(2173 公里)
巡航速度 230英里(370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 272英里(438公里)/小时
升限 25000英尺(7619米)
总重 28460磅
载弹 3000磅+18挺0.5英寸机枪
长度 52.1英尺(16.13米)
翼展 67.7英尺(20.6米)
机组人员 5人:机长、副驾驶、投弹员兼领航员、通讯员兼机枪手、机枪手
美军首次轰炸东京秘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