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隆谈辽沈战役:活下来的人真是沙里淘金!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去年清明节前夕,朝阳市龙城区西大营子镇沟门村建起了一座纪念碑。村里并不曾有过怎样青史留名的历史人物,那座碑上更没有词藻华丽的铭文,纪念的只是8个不知姓名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在辽沈战役中受伤牺牲,最初被葬在了村子附近的几座山上,到了1963年,村民们把他们迁葬到了一起。据说,村里本来存有一份烈士名单,不过,后来遗失了,有关那8个人的身世来历,只剩下其中一位连长的姓氏:孟。其他,再无人知晓……

像这样的辽沈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并不仅此一处,但,不可否认,在硝烟中逝去的那些年轻面孔,更多的已经被历史湮没,或者说,从他们倒下的那一瞬间开始,记忆就戛然而止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葬在家乡的泥土里,没有一块镌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没有留在历史的档案中,甚至,无人知晓他们曾经为这个国家的建立牺牲了生命……

“一仗打下来,连里就剩下20来个战士了”

那场以“辽沈”命名的庞大战役中,究竟有多少人倒卧战场,恐怕没有人说得出精确到个位的详尽数字。 “我当兵的时候,都有花名册。那个时候,很可能连花名册都没有。打起仗来,哪有时间仔细统计伤亡人数和姓名。 ”著名作家张正隆当了几十年兵,写了几十年兵,谈起战争,他依然带着高亢的情绪。过去20余年间,他曾经访问了超过200位参与过辽沈战役的官兵,那段历史如同他个人的经历一般牢牢附着在他的记忆轨道中。

“过去的影视作品,常常夸大人物形象,真实的战争比想象中更加惨烈。我们的队伍装备差,许多战士放下锄头就当兵,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伤亡大,无名烈士多,都是难以避免的。一个燃烧弹飞过来,可能连骨渣都烧没了,别说未必有花名册,就算是有,也没有地方找。 ”

9月19日,记者在张正隆的家中对他进行专访,说起无名烈士,他不断重复着:“太多了,太多了。 ”“辽沈战役主力军的主力师团,从东北打到海南岛,一个营打到没多少人了。绝大部分都伤亡。伤和亡的比例大概是3∶1或者5∶1。越能打的队伍,伤亡越大。 ”张正隆在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打锦州的时候,有一个连,一场仗打下来,连里就剩下20来个战士了。为了犒劳下队伍,做了一顿猪肉炖粉条,可是没人吃得下去。连长没办法,只好带头吃,连里的战士骂连长没有血性,连长还是含着眼泪吃,因为活着的人还要接着打仗,吃饱了才有力气。 “战争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可能撂下饭碗就挨子弹。 ”

“最后能够活下来的人,真的是沙里淘金”

记者提出想看一看张正隆的采访笔记,他拿出了其中一本,第一页是自制的简单目录,何时何地采访何人,所谈内容为哪次战役。像这样的笔记本,张正隆自己也记不清楚有多少,每一本都写得密密麻麻的,据说,光是采访手记的文字就已经超过了100万。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2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