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披露1996年海峡危机时解放军导弹发射前故障(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文静中透着英武之气的沈方泉,立正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演习的时间表在步步推进。导弹测试工作已进入到关键时刻。它要求此时测试的每一项技术指标都必须百分之百地精确。沈方泉的目光像一部雷达,一遍又一遍地对导弹各个部位进行扫描。突然,他发现电压数据出现异常。地面计算机屏幕显示,导弹仪器电压的测试采样数据出现紊乱。

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领导和专家们闻讯赶来“会诊”。导弹庞大复杂的系统被彻底“透视”,却一时没能找到“病根”。

“根据我的判断,问题不在导弹本身,而在地面计算机的采集板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沈方泉突然开口。望着这位2 0 多岁的年轻人,一些老专家信服地点点头。

指挥部采纳了沈方泉的意见,并授权他负责排除故障。沈方泉带领操作手从计算机里取下采集板,精心检查,终于发现板上的一个电池漏电,造成短路。更换之后,导弹测试一次成功。

1 9 9 5 年夏,沈方泉所在连队首次参加带有实战背景的演习。一天,上级命令他们将导弹从库房转运到测试工位,于次日清晨6 时完成。

然而当他们进入库房,准备将导弹起吊时,却发现由于受库房场地条件的限制,临时调来的吊车起重臂无法伸至最佳起吊位置,最大起重参数达不到导弹重量。

怎么办?盲目起吊,可能造成吊车倾翻,导弹坠地,后果不堪设想。

沈方泉异常冷静,根据机械力学原理,从起吊高度和安全系数余量两方面考虑,反复计算,选择出最佳起吊角度。

沈方泉纵身跳上驾驶室,接过操作杆,稳稳地将导弹吊起。第一发、第二发、第三发,直到最后一发导弹稳稳地落在测试工位,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沈方泉生长在安徽省当涂县的一个教师家庭,聪明好学,加上父母的严格教育,他一直是学校的全优生。1 9 8 6 年参加高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军校。

沈方泉报考的是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他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被免试录取为研究生,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分配时,谁也没想到,沈方泉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到基层去,到最需要我的连队去。”他不顾女友的反对,踏上奔赴大山深处的征程。

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沈方泉从文弱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1 9 9 4 年初,他被任命为导弹测试连连长。

沈方泉上任不久,连队就接受一项重大任务———某型号导弹高温试验,它关系到这种新型号导弹武器能否定型和装备部队。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3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