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初期的美韩关系:美国不断调整战争目的(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0月19日,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正式介入朝鲜战争。10月25日至12月24日先后发动两次战役,将联合国军逐回三八线以南。中国参战使美国政府内部原本就存在的、被一时侥幸心理遮掩的分歧再次表面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务院与麦克阿瑟对战争范围的意见冲突。

10月15日,杜鲁门率国务院相关官员与麦克阿瑟、穆西奥等人在威克岛会晤。总统曾问麦氏中苏干涉的可能性,麦氏回答说“非常小”,即使真的出兵“我们也不必担忧”,甚至信誓旦旦地表示将“在圣诞节前与第八军一起班师回日”。11月9日,国家安全委员会第71次会议上,参联会主席奥马尔·布莱德利(Omar Bradley)表达了军方的意见,认为在中国参战的情况下,美国需考虑如果坚持既定目标,就可能要轰炸东北地区,还要充分估计持久战意味的伤亡规模。而且美军无限期被拖在远东,苏联可能会在世界大战中获胜。这次会议是美国决策者调整战争目标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参战迫使美国重新在全球战略部署、特别是在欧亚协调的框架下看待这一问题。会议虽然建议不改变原先给麦克阿瑟的指令,但必须“予以经常性的重估”。21日,在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席会议上,艾奇逊与腊斯克敦促各部注意:联合国的盟友们开始对美国可能将战火引至中国境内“表示担心”。因此,会议提出,如果战线推至鸭绿江,应在江南建立一个非军事区作为缓冲。尽管杜鲁门总统一再告诫麦克阿瑟不要将战争扩大化,后者还是违反了参联会的规定,让美军进至中朝边界。到此时,美国决策者实际上面临着选择:是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还是继续一场“有限战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美国对战争目标的判断。28日的国安会第73次会议上,军方认为战事的发展令美国必须考虑是否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国防部长马歇尔说,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不得不顾及盟国的感受。艾奇逊表示:“现在已经到了最为困难和危急的时刻……当考虑到苏联就在幕后的时候,形势的严峻性就显而易见了。我们不能只是围绕朝鲜半岛考虑问题,而是全球范围,特别是欧洲。”在可能与中国,甚至苏联发生全球性大战时。美国再次回到了战争爆发前制定对韩政策的出发点。

美国对战争目标的调整除了自身的认识之外,来自盟国的压力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因为和中国的冲突而引发世界大战,美国的兵力将被牵制在远东,苏联可能趁机发动对西欧的进攻,这显然是西欧盟国不愿看到的。在中朝军队发动第一次战役之后,这种担心随着形势的恶化增长了。特别是杜鲁门在11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冒失”地表示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着实吓坏了西方盟国。12月初,英国首相艾德礼访美期间,专就朝鲜问题与杜鲁门总统协调立场。在第一轮会晤中,艾德礼坦率直言,说亚洲的战争可能会将欧洲在美国的防务体系中降为“二等公民”,并说盟国不能卷入东方战事过深导致整个西方面临苏联的进攻,因为“毕竟西方才是**阵线的主阵地”。

第一页    上一页    第4页/共7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