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永载史册的“第一次”:朝鲜半岛显军威(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抗美援朝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标志着我军阵地战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战术。

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戴维逊曾这样评论毛泽东:在朝鲜战场上,“他改变了某些既往的观念和行动方法,打了他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阵地战。……如果你对毛泽东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已形成均势,战争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出现了相持局面。双方均已看到,谁都难于打败对方而迅速结束战争。于是,双方都进行了战略调整,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从此,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直至战争结束,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195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依托野战工事艰苦奋战,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秋季局部进攻,初步取得了阵地防御作战的宝贵经验。志愿军总部及时总结推广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出现的坑道工事雏形,于1952年春夏,利用战场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战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另外,物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志愿军在战场上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志愿军和人民军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敌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相反,敌人的猖狂进攻,却寸土未得。上甘岭一战,志愿军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典范。

1953年夏季,志愿军以打促谈,从5月13日至7月27日,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的方针,连续发动了3次进攻作战,特别是7月13日开始的金城战役,一举突破了敌人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坚固防御阵地,突入纵深最远达18公里,创造了阵地进攻战役的经验,并最终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束了朝鲜战争。

第一页    上一页    第3页/共10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