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后勤:“绞”不断的“钢铁运输线”(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60年代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指名要见洪学智,他说他想看看这位当年被美国人称作“创造了惊人的奇迹”的志愿军后勤司令到底是何模样。外国名帅钦慕之情事出有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后勤工作创造了世界军事后勤史上许多项第一,特别是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劣势装备抗击优势装备之敌,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可谓后勤保障工作的神来之笔。

“礼拜攻势”背后的严峻现实

入朝初期由于志愿军对后勤工作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加之缺乏在敌空袭情况下组织运输供应的经验,以致物资供应不能适应战争需要,出现了前线要适应后方的反常情况。战士们每次作战前用一个圆长布袋装满各种补给品,然后身背着它向敌发起攻击。由于人体负重有限,部队所带粮食、弹药一般大体能维持1星期左右,志愿军每次攻势只能持续7至10天,敌人曾称之为“礼拜攻势”。

针对入朝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志愿军党委把后勤工作列为首要议事日程,决定撤销兵团后勤部,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实行分区供应和按建制供应相结合的原则,即按作战方向配置分部和兵站,分片包干供应到军,军以下按建制逐级供应所属部队。实践证明,这种供应体制适合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既减少了物资转运、发放的层次,提高了供应效率;又保证了部队作战或转移可以就近得到供应,减少部队的携行量,有利于部队机动作战。这一切都标志着志愿军后勤工作开始向现代化正规化方向转变。

但是,要解决前线部队作战的物资保障,最关键的一点是改善志愿军后方交通运输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说,运输线已成为当时整个后勤保障工作的命脉。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第一届后勤会议。会议特别强调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提出了“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并把“建设铁路、公路、小路相结合,火车、汽车、手推车相结合,快装、快卸、快运相结合,抢运、抢修和防空相结合,纵贯道路和横贯道路相结合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作为后勤建设的重中之重。志愿军后方交通运输工作从此开始。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5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