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管理下的战俘: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8)
(e)与国内亲人的联系纽带--通信
信件可真算得上是战俘的“命根子”,它能使战俘欢乐无比,欣喜若狂,也能使战俘精神萎顿,思家卧病。从战俘的国内亲人来说,信件也同样受到高度关心。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战俘及其亲属排忧解难,早在1951年3月13日,即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不同渠道,为战俘们传递信件。据粗略统计,截至战俘遣返时止,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发出12万多封战俘信件,6万多张战俘各种活动照片。其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战俘,每人平均发信达30封左右之多。
这样的通信,起到了极好的效果。据1952年8月 9日英国“约克郡晚报”报道,一位英国里兹的母亲麦去·奥温太太在看到儿子寄回的照片后,“眼泪像河水一般进涌而出,一时无法控制感情的闸门,曾放声恸哭”。这位太太对记者说:“我从照片上看到儿子现在的模样儿,真是太高兴了……唉呀,两年来,我日夜都在替他操心,今后我心头就没有压力了!”
家住纽约市的一位母亲写给他儿子哈罗德·t。布朗的信说:“对给予你照顾,让你与亲人保持联系的当局,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要说这儿的人和我一样,都很感激。”
有的情侣或妻子在寄来信的同时,还寄来照片,或附一绺头发,或在信末吻几个绛红色的唇印,以寄托缱绻的思念之情。土耳其战俘阿克那斯妻子的信,则是满纸相思满怀恨。她恨战争,恨把丈夫送到异国战场上的人。她写道:“是谁让我们分离的?是谁把你送到万里之外的异国战场?如果即便是安拉的意志,我也应该反对上帝!”由这信可看出这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强烈到何等程度!
(f)嗅不到一丝战俘营气息的战俘营
志愿军所辖各战俘营对所到的战俘和各式各样的来访者,都具有一种极难捉摸的神秘感。“这里就是战俘营吗?这里的战俘营竞这般奇特,这般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廷!”差不多每一个初到这里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问题,都会迷惑不解感到惊异。
首先是这里根本不见铁丝网,也见不到岗楼和持枪看守的军警,身着湛蓝色服装、操五大洲不同国度语言、肤色各异的战俘们,个个神态自若,露着一张张笑脸,在营区自由活动,四处游走。身着草绿色服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战俘们共在同一营区居住、生活;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们在一起打球比赛,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坐在一起进行游艺活动』要不是服装和外貌不同,人们很难区分出谁是俘管人员,谁是战俘。
这种情况与气氛在古今中外战俘营中,哪曾有过?为什么我军战俘营会是这样的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清楚,就是因为我军发扬建军以来的优良传统,不把战俘当作敌人,或当作战争囚犯,而是当作学员或朋友来对待。因此,我们的战俘营乃是战俘们的生活、学习场地,决不是拘禁地或集中营,更不是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