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下(图文)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支援坑道

阵地争夺战历时7天,“反上去守不住”是志愿军面临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敌人炮火猛烈;二是表面阵地无法构筑工事;三是接敌运动伤亡太大。因此,志愿军炮兵能否有效压制敌人的炮兵火力,并在我军接敌过程中提供全程火力护送,就成了“决定性反击能否成功、反击成功后能否巩固阵地”的关键。

为了增强炮兵力量,从10月23日至11月2日,志愿军第3兵团为第15军增调了炮兵第7师2个营,炮兵第2师5个加榴炮连,第60军野炮2个连,加上20日参战的1个榴弹炮营,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山、野、榴弹炮数量达到了133门。志愿军总部还把高炮第610团和1个工兵营配属给第15军,以加强上甘岭地区的防空力量和工程保障力量。与此同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和第15军组织力量进行了火线运输,确保炮兵作战所需的弹药供应。

坚实的物资基础,只是夺取战役最后胜利的一个因素,况且与敌人比装备,本不是志愿军的特长,所以还须在战术指导上下功夫。为了打好决定性反击,志愿军炮兵总结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战术思想。

首先是防空作战。由于志愿军飞机数量有限,仅限于掩护后方交通线,所以前线防空还要靠高炮。这就要协调好地炮和高炮的关系,强调“地炮支援步兵,高炮掩护地炮”的作战原则。在火力配系上,以中、高炮为骨干,结合小高炮和高射机枪,组成高、中、低三层火力网,互相支援掩护;在阵地选择上,中、高炮置于较平坦地形上,小高炮配置山上以增大射程,一部分高射机枪或部分轻重机枪配置于山沟底,打击顺山沟冲击的敌机;在任务区分上,中高炮主要打击敌校正机、大编队机群或单架的B-29、B-26型轰炸机,小高炮主要打敌速度较快、对地面实施攻击的飞机,高射机枪主要打敌攻击机。为便于相互支援,高炮要与远战炮兵沟通联系,一旦遭敌炮压制,远战炮兵即可给以反压制。

其次是与敌炮战。在反复争夺阵地阶段,因贯彻“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术思想,对敌炮战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在下一阶段作战中,压制敌炮兵将成为志愿军炮兵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就要树立“积极与敌炮战”的战术思想和“打则必歼”的决心,明确担负压制任务的火炮,精确判定敌炮位置,给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各级观察所要积极搜索敌炮阵地,必要时设置或指定专门的观察所担任此责,掌握敌炮规律。在炮战时,可组织大小口径火炮一起射击,以迷惑敌人,使其摸不清我之企图和阵地位置。为避免敌炮报复造成损失,要多设预备阵地和伪阵地,每一阵地不应停留过长,适时进行转移。

第三是战场侦察。为击破敌之“烟幕战术”,保障炮兵的有效射击,志愿军除建立空中窃听所外,还要求多设侧方观察所,彼此互相联系,形成联网;炮兵观察所和被支援步兵的观察所(或指挥所)应设在一起,或相距不远,以便于协同;加强对敌炮的搜索,要熟悉敌炮活动规律和特点,结合地形予以正确判断,还可通过审俘、敌后侦察、对烟和火光以及声音等信息的捕捉来判断;在侦察内容上,要包括敌防御体系、敌指挥所、通信中枢、预备队集结位置、敌仓库位置、敌防御工事等。

当志愿军积蓄力量,总结经验,为决定性反击作准备时,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敌人,却像是坐在火山口上,被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搞的筋疲力尽。15军军长秦基伟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概括了坑道部队的作战手段:“学它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它个天翻地覆”。

恼羞成怒的敌人,为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采取了各种残酷手段:用炸药爆破,以火焰喷射器或燃烧弹燃烧,以石、土块和成捆铁丝堵口,向坑道投手榴弹,在坑道口周围构筑火力点封锁,用飞机轰炸,用硫磺熏,甚至施放毒气,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坑道部队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牵动了全体志愿军官兵的心。由于坑道能否保得住,直接关系着阵地得失,军首长指示炮兵部队:以近距离纵深炮火支援,粉碎敌人逼迫破坏坑道的企图,协同坑道内的步兵外出反击。

炮兵指挥所立即进行布署,并给实施支援的炮兵部队明确分工。在597.9高地方向,炮9团9连以野炮2门直接瞄准射击,保障第2、8号坑道口的安全;第45师山炮营以2门山炮直接瞄准射击,负责保障主峰大坑道的安全;步兵第135团属迫击炮18门除补充以上火力外,负责保障其余坑道口的安全。在537.7高地北山方向,炮9团野炮2门,负责保障主峰大坑道口;第45师山炮营以山炮2门,负责保障第2、6、9号坑道口的安全;步兵第133团属迫击炮11门除补充以上火力外,还负责保障1至8号坑道口的安全。

实施该任务的火炮,主要以迫击炮和推前的山、野炮为主。因为这些火力阵地靠近前沿,射击距离近,能直接观察。具体区分是:山、野炮或无后坐力炮、90火箭筒以直接射击控制向我倾斜面之坑道口,破坏封锁我坑道之敌和火力点;迫击炮阻止与杀伤向我坑道附近运动的敌人,并以火力控制阵地侧方及遮蔽的坑道口部,必要时以榴炮担负;榴炮、加农炮,负责压制封锁我坑道口的敌迫击炮和12.7毫米机枪,必要时压制敌榴炮火力。

在战术运用上规定:当我坑道内步兵潜出坑道反击时,我配置在纵深的炮兵,要以榴炮火力袭击敌之无后坐力炮,以山炮摧毁我坑道口部之敌地堡和发射点,以六○炮打散坑道周围监视之敌,保障步兵出坑道;炮火准备的时间,要考虑到坑道口的形状,以及战士体力削弱,出坑道后要整理队形等,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最少需7~10分钟,以免火力和冲锋脱节;我反击成功后,坑道内二梯队要继续外出投入战斗,或我二线部队向坑道屯集,故对敌封锁坑道口的火力点,仍应以火炮专门负责破坏或压制,以防敌火力点复活或暗藏新设火力点危害我步兵;反击失利时,应以火力支援部队退守坑道,提防敌人争先或尾随我步兵突入夺我坑道。

为了密切协同,炮兵指挥员除直接观察指挥射击外,还和步兵营(团)指挥所取得了联系。在敌施放烟幕迷茫时,即可根据坑道内的要求进行射击。有时以步谈机收听坑道内呼唤火力,不待步兵营、团指挥员的命令,炮兵可即行射击。

炮兵部队如此细致的支援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坑道部队的战斗热情。他们以积极的战术反击袭扰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从10月21日至29日,共组织班组兵力出击158次,歼敌2000余人,恢复阵地7处。而每当敌人围攻上来企图报复时,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只须呼叫“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苍蝇蚊子爬到门口了,快来扫扫!”这样的暗语,不到两分钟,一群接一群的炮弹,就会从五圣山前后呼啸而至,炸得敌人前倒后翻。一向迷信大炮的美国大兵,后来一听见志愿军的炮弹飞来,就吓得抱头鼠窜,高兴的志愿军战士用机枪、冲锋枪打着叫着,“打得好!”“打得好!”坑道内一片欢呼声。

坑道部队的顽强坚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的宝贵时间。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10月27日,志愿军第15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后东,先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方针。

此时的敌人,在我友邻部队的攻击和坑道部队的袭扰下,已呈疲态。10月25日,遭受严重打击的美第7师被撤出整补,将防御上甘岭两阵地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南朝鲜第2师,并调南朝鲜第9师为预备队。美军这种抓南朝鲜军当替死鬼的作法,激起了南朝鲜人极大愤慨,他们破口大骂美国人不讲道义。

与之对比,志愿军则兵力充足,士气旺盛。早在10月20日,志愿军首长就以第12军第91团、第31师配属第15军指挥,第34师也做好了参战准备。

为给主攻部队创造条件,志愿军炮兵进行了一系列先期火力打击:23日和27日,两次统一组织对注罗峙、立石、杨谷、松洞之间地域的敌炮兵实施火力压制,摧毁敌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9门,迫使抵近我防御阵地的敌火炮向后大幅度转移;28日和29日,组织无后坐力炮对主峰1、2、3号阵地暴露的敌地堡群进行破坏射击,毁敌工事达10%;30日12~17时,以直接瞄准的山野炮和推前的122毫米榴弹炮1个连,实施了突然的间接火力准备,对敌地堡群破坏达70%,为阻止敌人修复工事,还以迫击炮进行了监视射击。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2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