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叙战略之父汉尼拔在进军古罗马前的战略思考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战争中一切行动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结果,而不是肯定的结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东西,就只好依靠命运或者幸运(不管把它叫做什么)去取得。——《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三世纪末,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同时活跃着两位盖世英雄。其一,就是国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义军被秦军大将章邯陆续击破,连最为强大的楚军也被秦军击败,统帅项梁战死,曾经如火如荼的反秦事业自从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项羽率领新败楚军于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战场上决定性的击败了秦军主力,挽狂澜于即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项羽最后在楚汉争霸中战败身死,但是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的功勋是不应该被抹杀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汉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这两位英雄人物不仅处于同一时代,巧合的是命运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论指挥艺术,汉尼拔略胜一筹,他有西方战略之父的美誉,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如果这四人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造诣,有些军事史行家甚至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论个人魅力,两人不相上下,千载而下,无数人对这这两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为其统帅才能所折服,或为其命运悲剧而扼腕长叹。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东西方历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将为我们提供了两场战神级别的决斗。韩信在垓下击败了项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马击败了汉尼拔,从此世界历史沿着我们已知的轨迹运动,刘邦建立汉朝,开两汉400年之繁荣;罗马人在其后短短五十年间突飞猛进,最终执牛耳于地中海世界达500余年之久。汉尼拔在扎马的失败意味着历时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注1)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结束,关于汉尼拔的失败,西方军事史学家多有评述,典型的观点有两派,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杜普伊认为汉尼拔的战略目标是动摇罗马联盟;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富勒则认为汉尼拔的最好战略是在坎尼会战后进攻罗马城,但是由于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与补给,所以他只好选择分化瓦解罗马联盟的策略。但是不论汉尼拔的战略是哪一种,汉尼拔都没有成功。由于汉尼拔最后的失败,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评论者认为汉尼拔只是一个一流的战术家,而在战略上缺乏远见。虽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无论哪种战略汉尼拔都显得力量不足,那么当初汉尼拔为什么要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亚平宁呢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8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