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神”朱可夫遭贬:直言犯上 功高遭忌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他头戴元帅帽、胸前佩满军功章,高昂着头,喜形于色地站在红场上检阅苏军……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就是被誉为苏联“军神”的格奥尔基·朱可夫。有人说,要不是他的高超谋略和果断指挥,苏联卫国战争史或许要重写。

简陋墓碑难掩生前荣耀

几年前,当记者第一次到莫斯科常驻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红场。1945年5月19日,就是在红场举行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式,200面德军军旗被抛在列宁墓前,朱可夫骄傲地骑着白马检阅了苏军。

如今在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人们能看到一座雄赳赳、气昂昂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青铜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正前方。雕像上的朱可夫身着戎装,精神抖擞地站在马镫上,身体离开马鞍,傲然前视。这是一个胜利者的身姿,象征着一个胜利的民族。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朱可夫杰出的军事才能,那场残酷的卫国战争将如何收场。

可就是这么一位功高盖世的民族英雄,死后只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上留下一个小格子。在通往列宁墓的过道边,记者终于找到了朱可夫的墓碑——约30厘米长的黑色大理石上简单地刻着“朱可夫 1896-1974”,背后的小格子里存放着他的骨灰。它既没有列宁墓那么壮观,也没有斯大林等人的墓碑那样精致,甚至有些简陋,但它对于苏联公民来说,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如今,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俄罗斯领导人、参加过那场残酷战争的老战士以及普通百姓,都会向朱可夫雕像敬献鲜花,表达对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敬意。

苦难生活成就杰出军人

“父亲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朱可夫最小的女儿玛莎回忆说,“父亲是一个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人。”

1896年,朱可夫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小村庄,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朱可夫的母亲是一位强健能干的农妇,父亲则是靠修修补补贴补家用的鞋匠。正是这种家庭出身,令朱可夫很早就显现出强健的体魄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11岁那年,为了生计,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学徒。1915年,19岁的他应召加入沙俄军队骑兵团。一战期间,朱可夫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参加红军后,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2000敌军全线逼近,朱可夫率领手下100余人浴血奋战,坚守阵地整整7个小时。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旅长、直至将军。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共4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