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成立二三事 “另起炉灶”开新篇(2)
。一个月后,外交部的组织机构基本建立,并上报政务院。12月16日,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外交部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命。
二是开展外交活动在前,办公大楼选址在后。新中国成立前夕,涉外工作的临时办公地点分别在东交民巷玉河桥的原日本使馆和北京松树胡同。后经周恩来批准,新办公楼最终选定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旧址。这是一幢灰色西式建筑,石基砖墙,气势不凡,但却饱尝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凄风苦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重获新生。
10月5日,外交部首批人员进驻外交部街的大楼办公。限于条件,这里除了办公、会客外,有时还要举行招待会。由于没有能容纳几百人的房间,招待会的宾主常常要分散在几处。周恩来不得不到一个个房间向客人祝酒。一次招待会进行中突然断电,周恩来就举着蜡烛走到各个房间向来宾祝酒,与他们攀谈。房子是老的,家具是旧的,但同志们毫无怨言,大家都怀着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和肩负使命的责任感,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
三是首位驻外使节带着特殊外交“护照”赴任。新中国的第一位驻外大使是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十天即赴苏联上任,来不及制作护照,只好为他开具一封证明信,请苏联政府关照。王稼祥所携带的国书是新中国发出的第一份国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和外交部长周恩来副署,并在他们的签名下加盖了个人印章。
简朴仪式 光辉起点
1949年11月8日,当外交部有了工作人员、办公地点、组织条例并正式开展对外活动后,成立大会才正式举行。此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同苏联等9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等重要工作。
当晚8时,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周恩来在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办公厅主任王炳南的陪同下走进会场。他看见礼堂里坐了很多人,高兴地说:“炳南,你找了这么多人!好,今天我们正式宣布外交部成立。”当时会场有近170人,大家围坐在桌子四周,周恩来和部领导坐在前面。周恩来打开花名册逐一点名,遇到不熟的询问一下,点到熟人,还开一两句玩笑。会场时常发出笑声,气氛融洽、轻松而热烈。
大会由王炳南主持。简单的开场白后,周恩来开始讲话。他首先阐述了国际形势和新中国的外交任务,之后他强调: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军阀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
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他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