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0的汗与泪:中国研制大飞机拿23年时间作学费(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现在沦为展览品的运10原型机

“我从来就没担心过!”

“运10”试飞前,人们难免也会对技术产生质疑。就连起飞的前一天晚上,还有人问程不时:“飞得起来吗?”

“怎么飞不起来?!”程不时急了。以后几十年,总有记者问他诸如担心是否飞得起来的问题。

“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因为亲自参与了设计,因为有无数试验数据的支持,更因为相信科学,所以他满怀自信,心里有数。

果真,那天的试飞非常成功。

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居民楼里,程不时至今向记者讲述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万分。在他的电脑中,记者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试飞影像资料,那些数据显示着“运10”的飞行纪录:最远航程8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高飞行升限超过11000米。最值得称道的是,该机还在被称为“空中禁区”、“死亡航线”的西藏,连续7次试飞。

有一张地图让人印象深刻,上面标注着“运10”飞过的航线,它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覆盖了我国版图内所有的大山大江、高原平地、荒漠沃土、湖泊和领海:以上海为手掌心,“小指”指向哈尔滨,“无名指”直指祖国心脏———北京,最长的“中指”抵乌鲁木齐,“食指”伸向“世界屋脊”拉萨,“大拇指”则南抵广州、昆明。

“运10”飞机的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早毕业几年而已。”因为采用了美国的翼吊式,有人认为“运10”是抄波音。美驻华空军武官亲自参观“运10”之后说:“凡是熟悉波音飞机的人,站在机舱门前看一眼就明白,‘运10’不是波音飞机的复制品,机翼构型明显不同。”

为了对“运10”进行科学的论证,1981年6月,三机部、上海市邀请了航空、冶金、化工以及经济界方面的专家共55位同志,包括樊绪箕、吴仲华、王俊奎等老前辈航空专家,联合召开了“‘运10’飞机论证会”,并进行考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运10”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将来可以依此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

但1983年10月,由于继续研制所需要的3000多万元资金无法落实,“运10”项目被搁置,自主研发之路受挫……

“三步走”走了弯路

上世纪90年代,航空工业部门制订了通过国际合作发展航空事业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由麦道提供技术,合作生产md80系列飞机和md90飞机国产化;第二步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但不幸的是,到1998年秋,计划宣告落空。

第一页    上一页    第4页/共8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