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中朝关系曾陷低谷 丹东成双方叫板前沿阵地(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鸭绿江上可见对岸的女兵。

钢丝上的来往

而在丹东人商人的眼里,屡次发生的朝鲜商社社长骗钱事件,让朝鲜人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朝鲜,所有商社均属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可赖账等明显带着“市场经济”风险的事情,照样会发生。

1996年后,中朝贸易开始热络,丹东作为最大的对朝口岸,占据7成份额。王景昌的弟媳当时搞的是对朝粮食贸易,有一次,粮食发到朝鲜了,七八十万欠款至今都没追回。

王万经的儿子被骗的金额更高,可能有几百万。

因为有太多的前车之鉴,2004年,刘庆试水无烟煤之初,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

最初,她跟朝鲜人做生意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

一年的磨合,慢慢有了信任,她才决定先给美金或人民币,后送煤。

“写个欠条就完事,不会签合同,签合同也没保障。”刘庆说。即便如此,也有出纰漏的时候。2007年,一位社长拿了她500万后,音讯全无。刘庆拖朋友找了好多关系才找他的上司,上司让他还,他没有退路,到去年才把钱还清。

吃一堑长一智,刘庆在新义州开了个办事处,请朝鲜华侨负责考察朝鲜商社的规模和信誉,还有社长的为人。但刘庆始终相信,只要以诚相待,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

知道对方不富裕,每次,刘庆去朝鲜跟社长会谈,都会在丹东买些酒、猪头肉和烤鸡带过去,请对方一起吃。碰到金日成生日时,还会给对方送去花篮、现金、方便面和苹果。“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非常紧缺。毕竟我的利润空间比他们大很多,为什么不也给他们一点实惠呢?”刘庆说,朝鲜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个生意伙伴,更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

第一页    上一页    第4页/共6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