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变迁: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过度(4)
【美国:电气时代的“世界工厂”】
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倡导工商业立国,他的观点与主张发展高效农业走农业国道路的托马斯?杰斐逊完全不同。当时美国的制造业只是“小打小闹”:大部分的衣物、食品在乡村的家庭小作坊里加工生产,鞋、帽、锅、铲由城镇店铺的工匠们手工制作。
汉密尔顿的报告没有被国会采纳。然而,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美国在机械化、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工厂取代作坊,城市人丁兴旺,生产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增长,工业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位壮志未酬的勇士也为认为是18世纪领袖中的“最现代化的和伟大的美国人”。
早期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同英国一样也首先从棉纺织业发展起来,而且也是模仿英国的制度和技术。埃利?惠特尼(1765-1824)发明的轧棉机促使了美国南方植棉业迅速发展,但他更重要的一项发明“标准化生产方式”则开辟了美国工业大量生产的新时代。
在惠特尼的时代,工匠们采用的是个人生产方式,包括器械制作,也是工人独自承制全部零件并独自装配,因而零件不能互换,生产进度缓慢。1797年,美国政府因面临同法国交战的危险,急需4万枝滑膛枪,而当时陈旧的制造工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惠特尼大胆接下了订单。他决心改革传统工艺,先大量生产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用最少量的人工进行装配,使得生产过程大大缩短。然而改革工序所需时间超过了惠特尼的设想,他因交货期延迟而受到怀疑和攻击。无奈之中,惠特尼请来杰斐逊总统和其他高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进行实地操作表演。工人们蒙着双眼在一大堆散装零件中装配步枪,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众人赞不绝口。结果,惠特尼非但没有受罚,反而得到了追加贷款。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此事产生怀疑,但是互换零件的神话却深入人心。
车轮上的国度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掉了英国的模式,转而建立起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尤其是电的应用。70年代发明电话和电灯,1880年,美国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标志着美国电气化时代的开始,此后,电力工业大规模发展起来。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被拖垮,对于美国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机。而这个黄金时代最为耀眼的神话就是汽车工业,其中的双子星便是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也成为美国工厂的一个巨大成功,20年代初占全美汽车产量的60%,而几乎占世界汽车产量的50%。到1950年时,美国生产的汽车居然占到世界汽车总产量的85%,而美国的进口车比重还不到0.3%。汽车工业的兴盛,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享受着新的“世界工厂”的桂冠,接着也成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