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军的攻心战术:在喜马拉雅山上对印军的广播(2)
1962年,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围绕着麦克马洪线的中印那场恶战过后,为了搞政治攻势,双方在没有起战火的亚东边防的中(国)锡(金)边界的几个要紧关口,架上了对峙的大喇叭。一日三遍,你方喊罢我登场,高腔大调,在山头激荡,在山涧回响。地图标识,这里是中锡边界,但实际驻扎的是印度的军队,锡金国早已名存实亡,国土已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据说,中锡边界上两军哨位的距离,是世界上最近的,只有36米,国界只是一道没膝高的矮石墙。由于相距近,双方的活动尽收眼底。老同志介绍说,我方当初是隔着界墙喊话,“文革”初期变成扬声器,再后来换成了2000瓦特制的有线广播。硕大的广播喇叭并排安装在最前哨,可扬声5公里多,播音室在距边界几里处,架起线路传输信号,播音室是用石块垒起的碉堡,靠汽油发电机供电。组里有播音员、技师。我们这些学外语的担当的任务是播音。但由于组里人手太少,播音员连发电也得干,还得帮助修理机器。我们的播音内容是比较严肃的,每天三次广播,除了读毛主席语录,就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印地语广播的主要内容,这要在晚上录制好。由于山口上接收的信号不好,录制节目是最头疼人的一件事,往往要录制两三遍。因为中央台的印地语节目在晚上23点以后才有,所以,我们录制好就到了翌日凌晨,由于早上7点钟得准时广播,6点钟就得起床发电,高原上部队规定要睡9个小时,可晚上我们只能睡四五个钟头。当时,对印军广播是一项政治任务,误播5分钟,就得报总政治部,所以,大家谁都不马虎。由于忙,又在哨所搭伙,一天不洗脸、一天不吃饭、一月不洗澡是常事。
一开始到山口,睡觉总不好。不仅仅是因为缺氧,还有害怕,怕外国兵摸营。你想,双方相距这么近,他们抬抬腿就到了,兵器又不足,打起仗来不吃亏才怪!早来的同志也许是故意逗我们,开始几天他们净讲一些外国兵摸营的事,越听越害怕。不是怕别的,是怕不明不白地当了俘虏。一星期后,就不怕了,半夜开门睡觉也不怕,晚上走夜路也不怕。为什么?因为明白了“台风中心最平静”的道理。由于边防政策、边防纪律的约束,双方的哨兵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一旦动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一般情况下,边防一线是不会有什么事的,我们这些非战斗人员,是常可以“高枕无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