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创立的第一所航校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我党创立的第一所航校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举国欢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决定:要在东北筹建一所航空学校,为将来正式建设人民空军多培养一些人材。 党中央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以常乾坤、王弼为首的一部分航空技术干部。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向他们交代了任务和注意事项。刘少奇同志指出:“东北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基地。估计该地航空器材很多,这是我党着手兴办航空事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党中央决定派一批航空人员去东北,先摸清航空方面的情况,接收航空器材和人员,为创办航校做准备。”任弼时同志嘱咐说:“党中央决定派干部去东北,设法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的是给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培养一些种子。……你们赤手空拳去办航校,有许多想不到的困难,要多请示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紧张的筹建工作 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常乾坤、王弼同志率领三十余名航空技术干部,于一九四五年九、十月间,分两批由延安出发,日夜兼程赶往东北。 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他们首先在本溪接收了日本侵略军的一个航空大队的器材装备,又从辽阳、营口、鞍山、大石桥一带,搜集了十几架破旧的飞机和一些航空器材。在此之前,东北民主联军还接收了一个投降我军的日本航空大队,并经东北局批准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 但是,光靠这一点点家当是办不成航校的。经请示东北局和“东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下同)批准,决定组织力量,分头去东北各地搜集飞机器材,为办校奠定物质基础。 这是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东北各地机场遭到了严重破坏,遗留下的飞机完好的极少,多数都是破烂不堪。各种专用车辆和航空器材,象破铜烂铁一样散在各处。当时的局势又很混乱,日伪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土匪、特务活动猖獗,铁路交通时断时续,这给他们搜集飞机器材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创办航校,大家迎着困难,走遍了安东(现改为丹东)、延吉、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佳木斯、北安等地,凡是有机场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地方党政机关的大力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下,他们在短短几个月里,搜集到了各种类型的飞机一百二十架,各种发动机二百余台,仪表一百多箱,油料近千桶……并把这些飞机和器材全部运到了通化。 这一期间,航空队的人员不断扩充。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派来一批负责干部,移驻通化的抗大山东分校选送来一百多名学员,汪伪空军起义人员蔡云翔、白起、顾青、何健生、吉翔、秦传佳等,也陆续分配到航空队工作。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奉“东总”之命,把航空队改编为航空总队,下设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和修理厂,摊子、家底逐渐扩展起来。 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在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之后,遵照“东总”命令,我党我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在航空总队的基础上于通化正式成立。 “东总”任命朱瑞兼校长、吴溉之兼政委,常乾坤、白起为副校长,王弼、黄乃一、顾磊为副政委(后来朱瑞、吴溉之免去兼职,常乾坤、王弼分别任校长、政委。同年六月国民党空军人员刘善本驾机起义后,也被任命为副校长),蔡云翔为教育长,蒋天然为副教育长,白平为政治部主任,林弥一郎为校参议兼飞行主任教官。设置了政治部、校务处、训练处、供应处、学员大队等组织机构。全校共六百三十一人,有各种日式飞机四十六架,其中三十七架经过修理后可以使用。 为了迅速培养一批教学骨干,航校领导研究确定,刘风、吴恺、魏坚、于飞、张华、张成中、顾青、方子翼、夏伯勋、袁彬、吕黎平、陈熙、刘中惠、方华、方槐、安志敏、赵群、胡子昆、黎明、张毅、李奎等二十一人编成飞行教员训练班,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